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本网原创> 正文
分享到:

湖里兴隆社区书院建设融入“台味” 共建精神家园

2017-11-30 10: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谢添实  我来说两句
作为厦门市唯一的对台服务示范社区,厦门湖里区殿前街道兴隆社区书院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把书院打造成为“汇聚两岸情怀,共建精神家园”,在融合两岸理念方面走出一条“台”味浓浓的特色之路。

湖里兴隆社区书院建设融入“台味” 共建精神家园

——湖里区社区书院建设工作经验之二

兴隆社区书院同心合唱班,台胞林启源(左二)与学员们音乐互动。

东南网11月30日厦门讯(本网见习记者 夏菁 通讯员 王漪 林江惠)作为厦门市唯一的对台服务示范社区,湖里区殿前街道兴隆社区书院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把书院打造成为“汇聚两岸情怀,共建精神家园”,在融合两岸理念方面走出一条“台”味浓浓的特色之路。迄今,社区书院已开课300多堂,近两万人次参与活动。

社区充分挖掘能人台胞来书院授课

殿前街道兴隆社区是厦门台胞台商居住、创业的聚集地。根据这一特点和优势,社区发挥辖区台胞的能量,充分挖掘有经验、有专长的能人台胞来当授课老师,将社区书院打造成最具“台味”的社区书院。

“音乐老师林启源、中医博士林坤岳、手工达人高芳兰等都是台湾同胞,而且非常热心社区工作。”兴隆社区书院理事会理事长潘清河提到,社区书院还联合社区共建单位,如台湾音乐家机构、音之舞培训机构等,引进专业人才资源,建立书院教师队伍,为书院提供师源保证。

其中,妈妈讲堂就是在台胞王和美的建议及发动下成立起来的,课程内容包括提升女性魅力的讲座、美妆美甲课程、关爱女性的心理课程,也有内容丰富的手工DIY课程,通过将DIY的手工作品进行义卖,所得资金捐赠给社区慈善驿站来帮助贫困居民,用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书院的阵地建设也已融入“台”味。闽台文化长廊以“五缘”展示两岸同胞共同治理社区的成果,成为了社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了解两岸同根同缘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基地。社区书院还在闽台文化长廊周边建成“暇谧隆屋”,居民们在这里可以分享书籍、静心阅读、交流叙谈。

台胞志愿者为书院建设出谋划策

鼓励台胞参与社区书院的建设,是兴隆社区书院一个独特的创举,也让社区书院充满着浓郁的“台”味,同时,也使两岸的居民更加融合、更加默契、更加和谐。

兴隆社区还以同胞融合社区创新治理为契机,将两位台胞志愿者骨干纳入社区书院发展理事会,为社区书院建设出谋划策,将台湾先进的文明理念与想法注入社区治理和社区书院的建设中。

目前,越来越多的台胞正加入社区书院建设以及社区治理行动中,正是在他们积极带动下,兴隆社区先后组建了“马路天使”“绿色环保”“文化传播”和“健康彩虹”等台胞为骨干的志愿服务小分队,还有更多的志愿团队如“慈善关爱”“守望相助”等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形成了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

社区利用现有的资源,还形成“四室四外”全方位立体式的书院载体。“四室”是社区多功能室、兴隆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及科普活动室,分别配备相应的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及钢琴、图书、乒乓球桌等设施;“四外”是大唐廉政文化广场、八期街心公园、新丰水库及闽台文化长廊“暇谧隆屋”,作为课堂之外的活动场所。

兴隆书院已形成“课堂+活动”模式

兴隆社区书院的课堂可谓形式多样,富有特色。

根据居民的需求,设置了“健身康乐讲堂”“银发讲堂”“亲子国学讲堂”“科普讲堂”以及一个特色讲堂“妈妈讲堂”。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居民开了近20场的专题讲座。

“集美大学教授巨东红女士就是兴隆社区书院的常客。”潘清河表示,丰富多彩的讲座内容受到辖区广大居民的欢迎和青睐。

兴隆社区书院还把课堂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活动”的模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根据居民兴趣组建了“同健”腰鼓队、“同翼”太极拳社、“同漾”舞蹈队等健身团队,在志愿者骨干的带领下已形成常态化模式,也成为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大餐。

此外,社区在“兴隆一家亲”便民服务系统上设置了社区书院学员签到及积分版块,每位学员在参加书院课程前先持“家园卡”在手持机上刷卡,进行签到并得到相应积分,社区将在年底统计每位学员的积分,给予相应的奖励,表彰优秀学员,从而提升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推动社区书院良性运行。

兴隆社区书院台胞爱心妈妈齐绣党徽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兴隆社区书院科普讲堂,台胞高芳兰(中间)志愿教学酵素制造。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