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先过语言关 外语译成闽南话 帮人寻亲,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幸好,陈有理懂印尼语、荷兰语,这在寻亲时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不少海外华人华裔已经不会汉语了,族谱、墓碑等资料上的中文根本看不懂,有些资料甚至是根据闽南话发音写的,都得靠陈有理帮忙翻译。 有一次,印尼的徐氏宗亲收集了11张墓碑的照片,请陈有理帮寻亲。他们已经不懂汉语了,陈有理就把照片上出现的汉字翻译成闽南话,再译成印尼语。为了让翻译尽量准确,她还特意买了闽南话词典来学习研究。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年份记录,陈有理完全看不懂,她就找文史专家帮忙。有些墓碑上标注的是农历日期,陈有理还要一一对应换成公历的日期,她笑言特别“烧脑”。 在各方努力下,印尼徐氏宗亲已经找到了他们先辈所在的村庄。 翻山越岭找到地址 寻亲还版要考验体力 寻亲的第二道难关是找地址,这是体力活,经常要跑图书馆等处查阅资料。 余望安是在海外的第五代华裔,外曾祖父叫曾如柏。她找到陈有理时,能提供的线索只有一张外曾祖父墓碑的照片和一个叫“岭兜”的地名。陈有理在闽南地区找到了40多个叫“岭兜”的地方,但没有其他信息可以确认是哪个。后来,余望安的丈夫把寻亲信息放到网上,龙海市浮宫镇后保村岭兜社回应说他们那里就是要找的“岭兜”。陈有理专门前往龙海,查看族谱,确认信息。这个寻根故事,还被央视拍成了纪录片。 每次帮寻亲,陈有理都要亲自前往当地确认信息。她的足迹遍布闽南各地,遇上崎岖的山路,连汽车都走不了,只能坐摩托车。帮荷兰籍华裔寻找“蓬山”时,为了确认“蓬山”是如今的龙海角美镇上房村,她特意跑到上房村。村里老书记带她爬山找古墓,通过古墓墓碑文字确认这里就是要找的“蓬山”。 义务寻亲很难很辛苦 众人支持一路走下去 陈有理做的这些都是义务的,从不收一分钱,甚至还要自掏腰包。当海外华人华裔回来寻亲时,她不仅全程陪同,到机场接机,每天到酒店接送,还要担任翻译,有时甚至请他们吃饭。 陈有理说:“虽然很难、很辛苦,但之所以能坚持做下去,是因为他们(寻亲者)感动了我。”有一次他们到一个村庄寻根,有老人问她,带这些老外来干什么,她回答他们是来寻亲的。老人一听,感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 陈有理说:“寻根仅靠我一个人是完不成的,不仅有侨联,还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支持我、帮助我,我们寻亲是有团队的。”陈有理还有家人的支持与陪伴,只要她在忙,家里的活都是丈夫干,有时候还要帮她一起走访。 对陈有理来说,成功寻根不意味着结束。只要有空,她就把寻亲家族的故事翻译、记录下来,成为华侨历史研究十分重要的资料。 |
相关阅读:
- [ 11-01]第二届“嘉庚风·中华情”华裔学生看集美活动开营
- [ 11-23]集美举办第十届海外华裔子女冬令营活动
- [ 04-13]华裔老太来闽探亲突发心梗 在厦受精心医治平安出院
- [ 12-09]华裔青少年鹭岛开启寻根之旅 加深对中国文化了解
- [ 11-10]西甲华裔富商千金合影C罗小贝 美颜长腿吸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