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秀丽、生机勃勃的军营村。(记者 林铭鸿摄)
军营村越野跑活动人气颇旺。(夏海滨摄)
军营村村民晾晒茶叶,感受着丰收的喜悦。(陈伟凯摄)
军营村的七彩池吸引了许多游客。(王朝旭摄)
军营村整洁的村貌。(陈嘉新 摄)
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习近平《摆脱贫困·跋》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耀东 卢漳华 通讯员 叶文彬 余雪燕 郑素描韩超)绿意盎然,山路蜿蜒。油绿的梯田式茶园,美似一帧彩图。
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是厦门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中少见的高山村。
翻开厦门地图,1699平方公里的版图在西北角有一条狭长地带向外延伸,东北面是泉州安溪,西南面是漳州长泰,军营白交祠就在这条狭长地带上。对长期生活在厦门岛上的多数厦门人来说,这几乎算得上是全市最远的地方。
历史的机缘把军营白交祠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示,为这两个边远山村的脱贫致富路指明了方向。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31年来,军营白交祠放飞梦想,打破思想的樊篱,不等不靠自立自强,一茬接着一茬干。
勇毅笃行,步稳蹄疾。31年来,军营白交祠不忘嘱托,挣脱大山的束缚,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山路越走越亮堂。
厦门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加大对军营村、白交祠村的扶贫致富攻坚力度,实施党建引领,发展“绿色经济”,培育“造血”功能,让军营白交祠从“老少边穷”山区村变成“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农村,彰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
翠影红霞映朝日,登高壮观天地间。如今,两村已是穷乡变富壤,山村变花园。
边远山村
一个曾被遗忘的角落
两村的故事,从那一个春天说起。
1986年4月,正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节。然而,对于海拔900多米的军营白交祠来说,这里仍然春寒料峭,上万亩光秃秃的山地、数百亩稀疏贫瘠的茶园、破败的村庄和村民饭桌上稀得几乎看不见米的粥,一切都让人感到绝望。
尽管改革开放了几年,但这两个山村还是“地瓜当粮草,孩子当背包”,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
说起当年的那段困难,每一个经历过的军营白交祠人有很多话可以说。
白交祠村村民杨清祥记得,上世纪80年代,很苦——种田要跑到长泰那边去,远的7公里,近的也要3公里,全靠两条腿。常常天不亮就要出门,中午随便在田里生火煮饭填肚子,晚上天黑之后才能看到家门;有时候赶生产,晚上就直接睡在田边的茅草屋。水稻收成的时候,要用挑的,一担100多斤,一天挑两担。“那时候生活真的很苦,可没办法,要活下来,得有粮吃啊。”
种水稻、种地瓜,如果有时间,再兼顾点山头上的茶园,这就是当时两村村民的全部活计。大家都想着,先填饱肚子,然后再考虑挣钱的事。
然而,这里山势起伏不平,种水稻也不容易——白交祠村有一大半的水田在长泰那边,军营村的水田最远也到半山腰的大祠附近。雪上加霜的是,高海拔造成的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等特质让这里的水稻只是一年一熟,而山下则是一年两熟。
当时还是个半大小子的军营村民高泉阳说,在大多人已经能吃上大米饭的时候,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主食还是地瓜和稀粥。当时军营村大半的土地都种了地瓜,只有300多亩水稻,人们一餐只能喝上一碗稀得见底的白粥。每天,他都抓心挠肝地想吃一碗白米饭,一碗没有掺水的、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1981年出生的军营村村民苏银坂记得,当时他家的灶台上高高挂着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带着三分猪皮七分肥膘的肉,做菜时用筷子插住,往锅里轻轻一抹,略沾点油水又挂了起来,这便算是吃上油了。
两村的特质似乎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高山、茶乡、封闭。
一重重看不见边际的大山里三层外三层困住了这里,即使到如今,如果不是乡村旅游时代的到来,很多厦门本地人甚至都不知道在厦门有这样的两个村子。而在当时,很少有人愿意折腾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到这两个偏远的山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更像是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扶贫扶志
因地制宜脱贫活村
转机不经意到来。1986年4月7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军营白交祠访贫问苦。一个属于两村的“春天的故事”就此拉开。
“习近平同志认为,当干部有三招:第一是认路,路都不懂你怎么办事?第二是认邻,多交朋友。第三就是认特点,哪个地方有什么特色、什么资源搞清楚,心中就有数了。所以,他的作风非常扎实。”时任同安县委书记蔡景祥说。
蔡景祥回忆:“我记得,第一次陪习近平在同安调研,他告诉我说这是他到厦门报到后的第5天,当时调研了2天。后来,又来了几次,而且还在山路上颠簸了快2个小时,去了当时非常偏远的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村。”
在经济特区快速发展的时候,农村的贫困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就会特别扎眼。习近平在调研时说,要把山区和扶贫工作作为重点,要充分认识山区工作的重要意义,山区潜力很大,几十万亩山地待开发,群众也有愿望。
对于两村的发展,习近平指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脱贫活村的路子:在军营村,他说要多种茶种果,山坡地可以种些柿子;在白交祠村,他指着光秃秃的山头说,要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不过,最重要的是要摆脱意识的“贫困”。习近平提出,发展山区,首先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扶贫扶志,要以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为主,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其他帮助为辅。
“最根子的问题是思想问题,尽管政策下放了,但是村民的思想还没放开,村民都不敢去开荒种茶。”军营村的老书记高求来回忆,当时村民主要还是种水稻和地瓜,大片的山地荒着,仅有的一点茶园也没有好好打理,对于山地多水田少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来说,这样的结果是既吃不饱饭、也赚不到钱。
人穷不能志短,更要振奋精神往前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他(习近平)振奋了我们的精神,他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高求来说,从1986年之后,村民逐渐认识到,几万亩的山地就是他们的“金娃娃”,大家开始开荒种茶,在一两年后,大多数村民基本已经不种水稻,全心全意种茶制茶。
到1990年,军营村的茶园面积从400多亩增加到了1000多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多元涨到了900多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扶上马,送一程。根据市领导的工作调研要求,同安县为军营村购买了柿子苗,此后又拨了3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购买肥料和建设柿子林管理房。250亩柿子林在1990年后承包出去,军营村每年有了8000元的租金收入,这是该村村财收入的“第一桶金”。
同安县还根据“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指示,在山区逐步开始封山育林,保护生态。
两村村民在山下和山坡种茶种果的同时,积极做好森林绿化。白交祠村党支部书记杨明福记得,1988年前后,白交祠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村民除了种茶,就是上山种树,既保护了水土,也能赚些工钱,“我们现在的绿水青山,就是从那个时候一点点种起来的。”
春风拂过,军营白交祠活起来了。
滴水穿石
激发山村“造血”功能
山头逐渐穿上绿衣,山坡叠起层层茶园,厦门西北角的高山上,茶香渐浓。
摆脱贫困没有捷径可走,对于受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制约严重,经济落后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来说更是如此,唯有像滴水穿石一样,对准一块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
在那个洋溢着希望与梦想的年代,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军营白交祠村民,毕生难忘那段大开茶园的峥嵘岁月。
“穷怕了,大家就想着,多种一点茶,就能多赚一点钱,这是我们心中朴素的梦想。”作为军营村的老书记,高求来对当初的那段历史再熟悉不过。指着村庄四周随处可见的茶园,高求来说,这些茶园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变出来的,而是村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工作调研时的要求,起早贪黑在荒山上开出来的。一年开一点,一人开一点,一开始是人工开荒,后来是依靠大型机械,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到农闲时山头就满是挖掘机。
几度春秋,春华秋实。昔日征程上洒下的滴滴汗珠,印下的串串足迹,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1998年,距离军营村部两公里的地方,一片柿子林长势旺盛。每个山头都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山上美丽的梯田,是村民们种满希望的茶园。与1986年相比,两个山村也悄悄地发生嬗变——道路变宽了,村民新建的房子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两村的茶园均达到了2000多亩,两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多元,村民的口袋逐渐鼓起来了。
不过,这个收入相比山下仍然差了不少。可问题是,基本上每户都种了几十亩的茶园,大家已经快忙不过来了,怎么继续增收?
唯有进一步激发两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1998年10月16日,高山上茶香四溢,这是一年之中采秋茶的时候。在这个被当地茶农称为“秋香”的时节,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二次来到军营白交祠。当时27岁的高泉阳是军营村村民新选出来的村主任,他向习近平提出,能否争取个扶贫项目,在军营村建个现代化的茶厂,提高制茶水平和提升茶叶的品质。
习近平在详细了解军营村的发展现状后,对这样的思路表示赞同。
此后,在厦门市委农办和市农技中心的帮扶下,投资70万元的军营村茶厂建了起来。
茶厂在2000年5月投用后,军营村村民人均收入在三年内就直接提升到5000多元。高泉阳算了笔账:“经过茶厂加工的茶叶,每斤价格提高2元-3元,全村一年粗略算下来就能增收约150万元,当初投入的70万元一下就赚回来了。”
军营村村民苏德水始终忘不了省市工作调研组带来的数十台先进的制茶机械。作为村里的贫困户,苏德水也分到了一台。苏德水说:“那个机器一台要3000多元,如果是在以前,我们一年赚下来的钱都不够买。靠手工制茶,一人一天只能做20斤,用机器至少能提高一倍的效率,所以这个机械很重要,很好。”
这些机器的到来,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深山茶农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直接带动了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一场“生产力革命”。
人们意识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制茶技艺,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了。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担保下,军营和白交祠不少村民纷纷贷款买了制茶设备,两村由手工制茶开始进入了机械制茶时代。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力得到了解放。随之而来的,是茶园的进一步扩大和村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到2009年,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茶园面积达到了10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更是上涨到近9000元。
回忆起那段时间,后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高泉阳用自豪的语气告诉记者:“这是军营村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当时山下其他村庄的许多村民都成了我们的采茶工人,我们村在镇里基本上可以算是首富了。”
探索创新
茶叶经济深度转型
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经过12年的发展,军营白交祠的茶园面积翻了一番。但是,一个新问题接踵而至:随着全省乃至全国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大,茶叶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两个村的脱贫致富路遇到了新的挑战。
幸好,两村村民没有忘记习近平同志两次工作调研留下的精神财富——脱贫致富,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
《摆脱贫困·弱鸟如何先飞》写道:“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有一个过程,而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而且是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一直以来,军营白交祠的茶叶产业一直处于以粗茶制作为主的阶段,脱贫致富主要是通过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向规模要效益。
穷则思变。市场的变化让两村意识到,纯粹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收入的时代已经过去,新形势下,应该向科技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两个村开始了新一轮锲而不舍的探索创新。
在市、区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在推进茶叶经济的发展中,紧扣“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创造品牌、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大对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树良种的繁育和推广、茶农的技术培训、检测检验仪器的配备、病虫害测报网络建设、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期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军营村村民高水银与其他几名村民牵头办起了西营茶叶专业合作社,全村接近一半的家庭入社,开启了两村农民“抱团发展”的新时代。高水银说,合作社主要办了三件事:一是申请了11公里的机耕路,让全村茶园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二是请来了专家,为村民传授先进的种茶和制茶技艺;三是注册了商标,并通过无公害认证,提升了茶叶的市场价值。
“注册商标后,我们对茶叶进行了精美的包装和档次的划分,最贵的一斤可以卖到280元,比原来好多了。”高水银说,这个商标,社员都可以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两村的茶叶转型中,除了合作社外,龙头企业也是重要的“火车头”。云山茶业有限公司和恒利茶叶公司是当地最主要的两家龙头企业,多数村民与这两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农业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引导下,两村村民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品种改良,先后引进了玉桂、单枞、乌旦、金观音等高优品种,不断增加单位面积茶叶经济效益。
一系列的动作让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在经过了短暂的蛰伏之后,两村又重新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军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0173元,白交祠村为10011元,双双首度突破万元大关。
乘着“五位一体”建设的东风,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迈向了富美的崭新时代。
绿色开发
旅游带动华丽转身
山不转人转。
短暂的困难让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村民意识到,发展道路不是只有一条,也不能只有一条。摆脱了思路的“贫困”,人们想起了习近平同志两次亲临时,反复强调的那件事——要做好森林绿化,保护绿水青山。
习近平同志在考察福鼎时曾说过:“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
在军营村和白交祠村,也有一座存了近30年的“银行”。上世纪80年代末,两村开始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如今,两村共有生态公益林6800亩,2万亩的山地更是绿意盎然。千米高山,纯净的空气,清澈的蓝天,以及油绿的梯田式茶园,对于习惯了钢筋水泥、海浪沙滩和喧哗吵闹的城里人来说,都十分具有吸引力。
2012年,厦门市旅游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农业观光游已经成为厦门“城里人”周末休闲新方式。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带头人发现,这些守护多年的绿水青山,也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而这时候,正是开启这座“银行”的最好时机。
2013年,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被列为厦门市“五位一体”建设的试点村,两村抓住机遇,在市、区、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景点的打造,七彩池、高山哨所、百丈崖、光明顶等一批特色景点先后被开发出来。2015年,军营村更是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酒好客驻车,花香蝶自来。于是,在厦门地图的最边远处,两个地处厦门、安溪、长泰交界的偏远山村,作为历史悠久的茶乡,以其原生态的山水、宁静的田园以及纯朴的民风,一下子进入了市民们“乡村游”的视野。
从2014年起,军营白交祠声名鹊起,游客渐多。
在外开了12年茶叶店的军营村村民高金彪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他果断回乡开农家乐。这个决定,妻子不解,邻居嘲笑:“在山上开农家乐,谁来吃呢?”
但越来越火爆的生意,证明了他的眼光。2015年,高金彪又把楼上的房间改造成民宿,并关了城里的茶叶店,专心做民宿农家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到目前,两村已有农家乐10家,民宿19家,客房148间,床位182个。
在这场乡村旅游的大潮之中,村民们也各自找到了把人气变为财气的路子。
36岁的苏银坂,这两年有了个“小马云”的外号,一是因为他在长相上跟马云有些神似,二是因为他在村里开了家农村淘宝店。这家2016年6月开业的农村淘宝店,成为军营村茶叶、地瓜、蜂蜜等农特产品的展销平台。开业仅一年多,农村淘宝店的净利润达到了七八万元。
“比原来在山下打工好多了,单是地瓜就卖了3万斤左右。”苏银坂告诉记者,“以前地瓜一斤5毛钱都卖不出去,很多时候只能喂猪,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到来,地瓜成了我们的‘一村一品’,现在一斤两三块还供不应求。”
不少村民也在家门口摆起小摊,把自家吃不完的蔬菜、地瓜等拿出来卖。现在担任军营村老人协会会长的高求来保守估算了一个数字,去年仅地瓜一项,平均每户就增收了2000元左右。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2016年,军营白交祠的游客量超过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在2013年两村村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之后,村民收入又一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去年军营村的人均收入达15398元,白交祠村人均收入达14860元。这两个数字,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
乡村旅游时代,军营白交祠又火起来了。
党建引领
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一面是机遇,一面是挑战:在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当下,乡村旅游成了众多农村的共同选择,但也因此出现了产品单一、特点雷同的问题。如何在这股大潮之中脱颖而出?
军营村白交祠村锲而不舍地探索创新。
去年开始,军营白交祠的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品牌提升、产业融合的新阶段,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党建富民强村工程,一系列动作让人们看到了两村在新形势下,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就地增收等工作,全面奔向小康的有力步伐。
去年4月7日,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工作调研30年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又迎来了一件盛事——厦门市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和同安区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在军营白交祠揭牌成立,这是厦门市委党校首次在边远山村利用空置校舍设立教学点。这个被称为“高山党校”的高山教学点,同时也是厦门市委和同安区委“两学一做”的教育基地。
党校办到高山上,教授请到家门口,学员深入田间地头。市、区两级党校在“高山党校”举办党校主体班和特色专题班,邀请专家授课,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学习总书记访贫问苦、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精准扶贫、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四下基层”、“四在一线”的工作方法,让党员干部在对比今昔“看变化”中传承精神、在现场体验“接地气”中感悟作风、在融入百姓“共屋檐”中增进感情,使高山教学点成为效果持久的“补钙”基地。
截至目前,“高山党校”已经举办培训班46期,培训党员干部近2300名,并辐射吸引来自省内外不同层面的400多批3万多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考察学习。
在客观上,众多党员干部的到来,让军营白交祠的美景和特色风貌走出“深闺”,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进一步打响了军营白交祠的名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为全市“五位一体”试点村,军营白交祠自觉担负起为全市乡村旅游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道路的使命。
今年7月14日,同安区首家农村旅游合作社——七彩白蛟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白交祠村成立。全村入股的房屋、其他建筑物及本村集体旅游资源等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管理,游客住宿由合作社统一接待、登记、调配。白交祠村党支部书记杨明福表示,成立旅游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打响白交祠乡村旅游的品牌,实现村强民富。
去年底以来,同安区在党建富民强村工作上,试点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军营和白交祠是同安首批旅游股份合作社试点村。
军营村还通过土地流转,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百利种苗公司合作建设“军营红”番茄基地,利用军营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越夏小番茄。这是军营村通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实现一、三产融合的一次探索。
百利种苗副总经理蔡其昌介绍,一方面,基地未来将作为瓜果采摘项目融入军营村乡村旅游的大局,另一方面,基地将提供上百个就业机会,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军营村和白交祠村,“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的产业融合正在全面铺开。除了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之外,今年两村的不少村民还在茶园套种了3万余棵果树,合力打造高山“花果山”。
“游客很多,在果树开花结果的时候,把游客带过来,赏花、摘果,果园就成了观光乐园。”军营村村民高水银充满期待,以后游客来到军营村,不仅有得住、有得吃、有得看、有得玩,还有得带,这样才能产生更多效益。
随着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军营白交祠的乡村旅游正在完成从“卖空气”、“卖美景”的观光景点到“卖文化”、“卖产品”的休闲度假景区的转变。
党建引领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高山上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军营白交祠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用31年的努力和探索,谱写了精准脱贫的华章。
从边远山村到富美家园
1986年
军营和白交祠村民开始开荒种茶,一两年后,大多数村民基本已经不种水稻,全心全意种茶制茶。
1988年
军营白交祠两村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村民除了种茶,就是上山种树,既保护了水土,也能有些经济收益。两村现在的绿水青山,在那时候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
军营村的茶园面积从400多亩增加到了1000多亩。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多元涨到了900多元,解决了温饱问题。
2000年
投资70万元的军营村茶厂投用。经过茶厂加工的茶叶,每斤价格提高2元-3元,全村一年粗略算下来就能增收约150万元。军营村村民人均收入在三年内就直接提升到5000多元。
2009年
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茶园面积达到了10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更是上涨到近9000元。
2010年
军营村村民高水银与其他几名村民牵头办起了西营茶叶专业合作社,全村接近一半的家庭入社,开启了两村农民“抱团发展”的新时代。合作社提升了全村茶园的基础设施,还请来了专家为村民传授先进的种茶和制茶技艺,同时通过注册商标和无公害认证,提升了茶叶的市场价值。此外,在农业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引导下,两村村民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品种改良,增加单位面积茶叶经济效益。
2013年
军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0173元,白交祠村为10011元,双双首度突破万元大关。同年,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被列为厦门市“五位一体”建设的试点村,两村抓住机遇,在市、区、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七彩池、高山哨所、百丈崖、光明顶等一批特色景点先后被开发出来。
2015年
军营白交祠声名远播,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当年,军营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2016年
军营白交祠的游客量超过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在2013年两村村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之后,村民收入又一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6年军营村的人均收入达15398元,白交祠村人均收入达14860元。这两个数字,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