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军营村白交祠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穷乡绣壤致富路

2017-09-02 13:45:38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边远山村

一个曾被遗忘的角落

两村的故事,从那一个春天说起。

1986年4月,正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节。然而,对于海拔900多米的军营白交祠来说,这里仍然春寒料峭,上万亩光秃秃的山地、数百亩稀疏贫瘠的茶园、破败的村庄和村民饭桌上稀得几乎看不见米的粥,一切都让人感到绝望。

尽管改革开放了几年,但这两个山村还是“地瓜当粮草,孩子当背包”,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

说起当年的那段困难,每一个经历过的军营白交祠人有很多话可以说。

白交祠村村民杨清祥记得,上世纪80年代,很苦——种田要跑到长泰那边去,远的7公里,近的也要3公里,全靠两条腿。常常天不亮就要出门,中午随便在田里生火煮饭填肚子,晚上天黑之后才能看到家门;有时候赶生产,晚上就直接睡在田边的茅草屋。水稻收成的时候,要用挑的,一担100多斤,一天挑两担。“那时候生活真的很苦,可没办法,要活下来,得有粮吃啊。”

种水稻、种地瓜,如果有时间,再兼顾点山头上的茶园,这就是当时两村村民的全部活计。大家都想着,先填饱肚子,然后再考虑挣钱的事。

然而,这里山势起伏不平,种水稻也不容易——白交祠村有一大半的水田在长泰那边,军营村的水田最远也到半山腰的大祠附近。雪上加霜的是,高海拔造成的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等特质让这里的水稻只是一年一熟,而山下则是一年两熟。

当时还是个半大小子的军营村民高泉阳说,在大多人已经能吃上大米饭的时候,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主食还是地瓜和稀粥。当时军营村大半的土地都种了地瓜,只有300多亩水稻,人们一餐只能喝上一碗稀得见底的白粥。每天,他都抓心挠肝地想吃一碗白米饭,一碗没有掺水的、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1981年出生的军营村村民苏银坂记得,当时他家的灶台上高高挂着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带着三分猪皮七分肥膘的肉,做菜时用筷子插住,往锅里轻轻一抹,略沾点油水又挂了起来,这便算是吃上油了。

两村的特质似乎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高山、茶乡、封闭。

一重重看不见边际的大山里三层外三层困住了这里,即使到如今,如果不是乡村旅游时代的到来,很多厦门本地人甚至都不知道在厦门有这样的两个村子。而在当时,很少有人愿意折腾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到这两个偏远的山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军营村和白交祠村更像是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