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26月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随着厦门开启高温模式,在室内尚且觉得闷热难挡,更别论是走在户外。“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屋里蒸馒头,屋外铁板烧”,不少网友这样调侃。
近日,导报记者走访厦门各大医院门诊部获悉,连日来中暑患者比平时增长了两到三成,其中有不少是长期在室外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体力劳动者。医生提醒,市民应尽量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高温夏季中暑患者增多
我们常说的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在高温、高湿、暴晒、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昏迷以及脏器损坏等。“近期收治的中暑患者,许多都跟他的职业有关,因为他必须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比如交警、户外工作的工人,体力劳动者更多一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副主任医师修亦斌表示,中暑疾病是一个可防可控的疾病,如果及时发现,及时应对,很多的病人可以挽救,也能避免病情发生到最严重的程度。不过,部分患者中暑后,周围的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往往会贻误病情。
一旦中暑要赶紧这样做
修亦斌提醒市民,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疼、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很可能是已经出现了中暑,应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可饮用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
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暑病人应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急救处理,救治重点是降低体温,纠正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