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来,厦门港不断刷新纪录 跨岛发展15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从世界排名第29,快速攀升至如今的世界第15。箱量飙升,带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大船进港。 厦门港口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底,厦门港接待的“中海欧洲”号可装载8500个标准箱;2007年4月,接待的“艾玛·马士基”号可装载11000个标准箱;2013年10月,接待的“马士基麦克凯尼穆勒”号可装载18000个标准箱;2015年1月,接待的“中海太平洋”号可装载19100个标准箱;今年5月27日接待的“东方香港”号,可装载超过21000个标准箱。 在这个不断接待巨轮、不断刷新纪录的过程中,只有2004年“中海欧洲”号的靠泊,是在厦门港东渡港区完成的,其余数次纪录刷新,均是在海沧港区。“东渡港区作为特区港口业发展的起始港区,其陆域和交通配套,在进入新世纪后,已逐渐跟不上发展脚步。因此,厦门港审时度势,快速布局各方面条件更好的海沧港区,准确接住了发展的‘接力棒’。”业内人士指出。 海沧港区发力建设,成为核心港区 准确接过“接力棒”,需要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审时度势的精准眼界。2002年1月,海沧港区1号泊位开工建设,吹响了发展的号角。 厦门港口管理局介绍,海沧港区1号泊位的起步就瞄准当时最高等级:前沿水深-17.5米,年处理能力190万标箱,接待集装箱船舶的能力已达到10万吨级水平。紧接着,2004年,嵩屿码头开建,有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一期工程年处理能力180万标箱。 这些对标全球一流的码头,为厦门港紧跟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创造了先决条件——随着航运物流追求“高效、低成本”,船舶大型化、船公司联盟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巨轮开始下水。此时,一个港口的接待能力,直接决定着这座港口是否会被边缘化;厦门港在此期间,实施港口跨岛发展,抓住了发展脉搏,并逐步将海沧港区的多个码头升级为20万吨级。 海沧港区建设运营后,厦门港的航线数量显著增加,迅速从六七十条,增加至目前的超过140条。同时,厦门港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大大增强,已经从当年的支线港、喂给港,变为如今的干线港、枢纽港、国际中转港,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海沧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越岛内的东渡港区,堪称港口跨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