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民情 > 正文

厦门居民小区内“占地为王” 私锁公共停车位屡禁不止

2017-06-09 09:47:32林毅彬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6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毅彬)近日,本报发起全城“拔钉”行动,报道伤害树木生长、破坏社会秩序、影响市容市貌、妨碍城市交通的“钉子”。报道推出后,引发各界积极响应,市民纷纷打进导报热线,对身边碍眼的“钉子”进行举报,有关部门对此积极作为,为缔造“美丽厦门”共同努力。

有市民向导报记者反映,有居民在小区内“占地为王”,用“地锁”圈地停车。这一现象长期以来屡禁不止,占用公共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安全隐患。昨日,导报记者对此进行调查走访,试图找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事件:屿后南里频现地锁占车位

近日,家住松柏屿后南里小区的市民周先生反映,小区内部有业主利用地锁和铁链等在公共道路“圈占”车位。周先生介绍,由于小区较老旧,没有规划地下车库,地面车位有限,居民的车大都放置在小区公共道路等公共区域。“我们的停车位都不固定,有时候回家晚了,有限的车位就没了。”他说,有人居然用地锁把车位圈起来,造成其他业主没法停在这个车位。更有甚者,把地锁设置在公共绿地和安全通道。

昨日中午,导报记者来到屿后南里看到,由于没有地下车库,居民都把车停放在公共道路两侧。在南里201号附近的一条小区道路,导报记者看到了“壮观”的一幕。只见近10个黄色的三角地锁一字排开,地锁之外的其他区域,零零散散停放着车辆。居民李女士说,“我们反映过几次,但是这个‘圈地’时不时又冒出来”。附近店面的黄老板认为,“有些人把消防通道都占了,万一火灾消防车进不来怎么办,谁负责?”

导报记者继续查看,又发现了类似问题,甚至有人用铁管和锁链“圈地”。初步估计,这样的情况有近20处。

离开屿后南里,导报记者赶到老社区槟榔东里,同样发现“圈地”现象。在东里21―27号楼旁的绿地,插着几根钢管,草坪已成停车场。类似的情况在东里也有十余处。

据了解,在小区内“圈地”停车并非个例,这一现象在一些车位紧缺的老旧小区更为常见。

物业:业主不容易,我们也有苦衷

“以前被城管拆除过,后来又有一些业主偷偷安装回去。”对此,物业人员表示,“小区车位不够,基本是谁先来谁停,没处停的只能停在小区公共道路。”他说,业主为了停车不容易,有时候乱停车也是迫不得已,但设地锁就不对了。苦于没有执法权,物业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我们连锁是谁设的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也只能向其他单位反馈”。

城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就这一现象,思明城管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地锁占车位情况主要出现在老旧小区,这些小区最初规划时并没有预留停车位,随着车辆不断增多,小区内车位紧张,停在小区外,很可能面临“吃罚单”,所以一些业主就会想办法“抢车位”,甚至破坏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老大难”问题屡禁不止。“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会调查处理,属于我们权限范围的,将进行拆除。但有些道路产权不明晰,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

专家说法

对此,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陈伟才律师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相关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除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公共绿地和专属于个人外,属于全体业主共有。因此,在小区内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区域,任何个人均无权随意圈占据为己有。

为缓解小区停车难,目前许多小区在物业或业委会的统筹下,在小区公共通道内合理划出停车位。而业主在公共通道擅自圈占车位,不仅会给小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还会埋下消防安全隐患。然而现行管理规定相对滞后,一旦发现地锁现象,相关执法也存在障碍。治理地锁乱象,既要法律在明晰产权等方面作出规定,也要有严格的执法措施。

记者手记

一个小小的地锁,既有公权和私权的交错,也有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

地锁“入侵”,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停车承载能力雪上加霜。可是,道路作为公共空间,具有公共属性,它的使用和管理应该有相应的秩序,岂能“占山为王”?一个共享公共空间,岂能成为冰冷锁链下的“自留地”?纵然有法规不健全的因素,但相关管理部门应拿出智慧和魄力,拔除城市治理的“地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