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6日(福建日报记者 谢嘉晟 林世雄)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围绕“五位一体”总体规划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的要求,加快岛内外一体化进程。
事实证明,跨岛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厦门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了过去55年投资总和,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间跨岛拓展,产业结构跨岛升级,公共服务跨岛覆盖,生态文明跨岛建设的发展态势,“一岛一带多中心”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城市格局跨岛拓展
不久前,原住在厦门槟榔西里的陈德决定举家搬到集美杏林湾一号的新家。陈德是厦门公务员,原先的房改房在槟榔一带,他一住就是30年。三年前,他在集美的杏林湾一号新添置了一套住宅,本意是给儿子将来当婚房。在他的印象中,岛内的基础设施一直遥遥领先于岛外,岛内“什么都方便”,岛外“什么都不方便”。
去年年中,陈德举家到集美郊游,发现集美早已今非昔比,不仅规划超前,环境优美,最关键的是,他已经感觉不到基础设施的不便了。他的单位在厦门市政府附近,从他的新家驱车经杏林大桥到单位,全程就一个红绿灯,耗时大概20分钟。原来从槟榔旧家出发上班,如果遇上堵车,在路上的时间都不止半个小时。陈德现在的感觉是,岛内岛外的“差距拉近了”。
陈德的感受正是厦门大力推进跨岛发展战略,城市空间格局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岛内外逐步缩小差距的具体体现。
自2002年以来,厦门新城建设成效尤其明显,城市建成区由94平方公里拓展到335平方公里,其中岛外由30平方公里增长到225平方公里,占全市增量的81%。岛外的集美新城、海沧新城均初步形成了集聚态势,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五年来,岛外累计完成投资5647.3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68%。
岛内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跨岛发展进程的主要标志。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岛内外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相继通车,形成“四桥一隧”30车道快速进出岛通道;厦成、厦安高速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轨道交通、翔安新机场、“两环八射”城市快速路系统、海沧新港区等建设加快,规划并建设5条贯通岛内外的地铁线路,地铁1-4号线建设全面铺开。
作为跨岛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厦漳泉同城化水平也全面提升。厦漳泉加快了产业合作对接,推进了城际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创新跨行政区共建生态产业区模式,建设了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和厦门泉州经济合作区,实施同城化项目88个,贯通了福厦、龙厦、厦深铁路和厦漳跨海大桥,实现了厦漳港口一体化整合,厦门的带动辐射效应显著。
产业结构跨岛升级
近年来,无论是厦门岛内还是岛外的市民都会发现,身边的工厂大大减少了,一些令路人掩鼻的工厂也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芯、天马微电子、电气硝子等新型制造业,作为厦门特区发源地的湖里工业区,变成了一片富有诗意的文创园区。
这些悄然变化的背后,是厦门把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加大产城融合力度,实现岛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来自厦门市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厦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已从2012年的0.9:48.8:50.3调整优化到2016年的0.6:41.2:58.2,城市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突出变化表现在,工业产业向岛外布局,形成了火炬翔安产业区、海沧生物医药港、集美软件园三期、环东海域浪漫休闲产业带等园区载体,联芯、天马微电子、电气硝子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岛外;现代产业集群初显雏形,建成了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电力电器、钨材料、视听通讯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软件信息、航运物流等5条产业链产值均突破千亿元,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225家,超全省半数,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1家。
平台载体初具规模: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基本建成,包括岛外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平方公里的丙洲、美峰两个现代服务业基地和软件园三期等产业基地加紧建设。岛外服务业也得以发展: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泰地海西中心建成投用,方特梦幻王国和灵玲国际马戏城分别入驻同安和集美并正式开业运营。
现代农业魅力四射:特色农业产业和高科技种苗业加快发展,银鹭、银祥、中盛等4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近65万农户,实现产值534亿元。拥有国家级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家、中国最美乡村5个,年接待游客470万人次。
公共服务跨岛覆盖
今年9月,厦门科技中学翔安校区高中部将首次招收6个班300人,与高中部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初中部也正在建设,预计将于2018年9月建成招生。
这是厦门岛内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一个侧面。据介绍,2016年初,厦门启动了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就是推进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科技中学和厦门实小等五所名校在岛外办校区,此举被评价为“厦门掀起的新一轮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拓展的行动,也是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体现”。
除了教育优质资源加速向岛外布局,厦门六个行政区均高分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评估认定,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中职生公用经费标准均实现全市统一。
向岛外延伸覆盖的优质公共资源还有很多,比如社会保障体系,厦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实行全市统一,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实现厦门医保全省同城结算、厦门大病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北上广32家医院试点医保就地一站式结算,医保服务率先实现全国“漫游”;将297家卫生所和19家养老保险机构的医务室纳入医保定点服务范围,方便参保人员就近就医;实施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生态文明跨岛建设
近两年,厦门空气质量排名连续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居于前五名,在全省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中蝉联第一,率先全省获评“国家生态市”。2016年,厦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4%,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9%。
这是厦门建设海湾型生态城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走内涵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建设有利于身心健康、资源节约、布局合理、自然和谐、宜人居住、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生态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是做好顶层设计。”厦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而编制《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并经市人大审议批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一张蓝图”就是前提。在全市域面积范围内划定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区,占陆域面积57.7%,比生态红线面积范围大1倍以上,构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近海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厦门完善生态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实现生态考核全覆盖。
不断加强农村生态治理。全面开展岛外九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村保洁、镇收集、区运转、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38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97个自然村纳入市政污水系统。岛外海沧区、翔安区、集美区、同安区等四个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