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检察院就一食品安全逮捕案件开展公开审查
厦门日报讯(记者 江海苹)2014年12月起,黄某明、沈某平夫妇于湖里区高林村开设面条加工厂生产面条。为提高面条口感,黄某明在面条内添加了其购买的没有任何标识的“大树碱”。经检验,该面条内含有硼砂成分,且含量较高。之后,加工厂虽然对部分问题面条做出召回处理,但仍有1000余斤面条流入市场。
日前,湖里区检察院就黄某明、沈某平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开展审查逮捕案件公开审查。会后,湖里区检察院对黄某明做出批准逮捕决定,以无社会危险性不批准逮捕沈某平。
这是厦门检察机关落实2017年度“两个专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立案监督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提升检察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有效手段。
剑指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
日前,《厦门市检察机关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工作方案(2017-2018)》(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出台。《工作方案》决定,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继续开展“两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
据介绍,活动将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一批涉嫌破坏环境资源、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特别要监督立案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同时,注重发现、移送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依法查办有关职务犯罪案件。“我们将通过此项活动,推动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等领域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两法衔接’(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落实与完善,带动刑事立案监督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市检察院有关人士表示。
此次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的监督重点十分明确,将重点监督污染环境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重点加强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空气、水、土壤等领域的监督工作。检察机关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形成打击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合力,及时介入重大疑难案件的侦查工作,提高诉讼效率和办案质量。
三位一体模式助力生态恢复
事实上,近年来,厦门检察机关一直致力于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保护生态资源。据统计,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共逮捕20件27人,起诉35件61人,立案监督案件5件5人。为了扩大打击犯罪效果,市检察院一方面全面推进“两法衔接”工作,促使全市162家成员单位全部接入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另一方面,与市中院、市公安局、市环保局联合起草制定《关于建立办理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协作联动机制的意见》,规范了办理环保类案件的移送处理程序,构建联席会议、联动执法及提前介入、信息共享等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机制。
厦门检察机关坚持打击与修复并重,不断实践和完善“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三位一体模式,延伸办案的社会效果,推动生态恢复、补植复绿等工作。在办理环境违法案件中,厦门两级检察院通过口头建议或检察建议的形式,与公安、环保等部门就捕诉监防一体化的工作要求达成一致。如,促进市环保局在集美区设立电镀污水处理场所,确保废水得到有效净化。同安区检察院出台群众举报环境污染奖励办法,促成公安机关在“小电镀”重灾区新民镇和西柯镇设立了环保警务室。翔安区检察院尝试对非法占用农用地等案件推行“补植复绿”,仅2016年,监督退还、恢复海域约2.5万平方米,恢复土地原状约1.17万平方米,督促当事人补种林地20余亩,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