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举办“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作品制作冬令营,学生们用废弃树木、瓦片制成手工艺品
学生们制作的手工艺成品
厦门日报讯(记者 张珺 邬秀君)翰墨飘香入书院,枯木传情满校园。去年以来,厦门海沧广撒“耕读文化”的种子,以社区书院为平台,通过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优秀家风社风的示范带动,全面提升了居民人文素养,为当地文明创建工作注入新内涵。目前,在社区书院、在各大校园、在一个个具有国际品质又富有人情味的社区,文明的因子沐着春雨生根发芽,海沧的文明创建工作正打造升级版。
四点钟学校
耕读文化的学生体验
3月15日下午四点半,海沧青礁村芦塘书院“四点钟学校”如期开门。偌大的书院里,青礁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奥囡正和同学们抓紧写作业,他们遇到难题先是同学间沟通,解决不了的书院还配有专门的辅导老师来帮助解答。
文化学习只是“四点钟学校”课堂的一部分,作业完成后,还有孩子们更乐意参加的活动等着他们——“耕读体验”。唱歌、下棋、看电影……在芦塘书院,课外的活动丰富多彩。芦塘社的爱心妈妈们还在书院边上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块菜地,孩子完成作业后可以到菜地拔草、种植,体验有趣的农耕生活。
书院负责人李佩珍告诉记者:“传播耕读文化是海沧各个书院的一大职责,来到四点钟学校的小朋友除了念书,书院更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亲近土地的机会,通过实际行动对耕作与读书有更具象的概念。”四点钟学校的开办,也解决了很多家长的后顾之忧。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原因在孩子下午放学后无暇照料,“来到社区书院,家长们放心,孩子们在这个时间段也会过得更有意义”。
一个传播耕读文化的初衷,短时间内即得到众多群众的支持,海沧的文明风貌和居民向善向上的力量在这时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芦塘书院的“四点钟学校”启动后,家住书院旁的蔡阿姨把芦塘社的老妈妈们召集起来,成立了“芦塘爱心妈妈”团体,定期免费为小朋友提供点心。村民林阿花主动把古厝斜对面自家的一大片田地无偿让出,为修建书院广场让路。“有了社区书院,村民们参加业余活动的场所就有了,每个村民都愿意为此出一份力。”这些善举正是耕读文化反哺群众的表现,人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优秀家风家训,自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
实际上,芦塘书院只是海沧社区书院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此之前,海沧的书院如浮躁都市中的一股清流,温润、低调地传承保护着千百年来的乡村文脉。去年下半年以来,海沧区委决定,以社区书院为主要平台,面向全区所有群众深入开展“弘扬耕读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社区书院走上前台,承担起耕读文化弘扬平台的重任,让文明新风吹进每个人的心里,耕读文化也成为海沧文明创建升华提升的内生动力。
人情味
社区书院带来的邻里互助
文明创建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是居民素质的提高。在海沧的大小社区里,人情味越来越浓,很多人觉得儿时的记忆又回来了。
林美珠是海兴社区老人协会的会长,她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社区内两名空巢残疾老人,她的故事被搬上社区书院的讲堂,成为全社区人人学习的楷模。当然,像林美珠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大小社区间,邻里互相照顾往来的例子却举不胜举,这些近邻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社区书院耕读文化的学习,结下深厚友谊。
今年元宵节当天,海虹社区举办了一场包汤圆比赛,社区书院里的古琴班、瑜伽班、戏曲班、合唱班等兴趣班的成员全部参加比赛,现场座无虚席,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招呼对方赛后到自己家中吃汤圆。社区居民周惠卿告诉记者,这里的居民多数是近几年从全国各地搬过来的,原本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但社区大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通过社区书院的平台,邻居之间在上课时互相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邻居成了好友。“邻里关系更加密切了,高楼大厦没有人情味的说法在这里并不存在”。
城里如是,农村也是如此。霞阳社区衢云书院挂着“广开民智、再塑人文”的标语,书院陈列室有当地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的详细记载,社区书院建成后,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把很多村民从麻将桌、酒桌边拉了过来,诗歌集市、舞蹈班、电脑培训班等,完全根据居民需要配套开展课程。
耕读文化的传承也让群众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并将其转化为当地村容村貌整治与经济建设的实际行动。在院前社,当地居民联合成立的济生缘合作社,通过整合菜地、慈济东宫景区、古民居、对台文化等资源,挖掘出农村的旅游商机。现如今,村里39栋闽南古厝修缮一新,大夫第成为社区书院国学讲坛的教室,设置了绘画、木偶剧表演、童谣等文化课程,国学馆的墙上图文并茂展示颜氏文化及闽台慈济文化交流的有趣故事。院前社济生缘副理事长林丽松告诉记者,群众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尝到甜头,大家的建设热情越来越高,原本“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现在也干劲十足,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这里是自己的家园。
文化的感召力带来家风社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海沧人受到影响,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形成了“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氛围。2016年,海沧区在全省城区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居第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实现全省“五连冠”。记者从海沧区委文明办了解到,海沧今年将把社区书院作为弘扬耕读文化的主平台,全面推进社区书院的建设,推动社区书院“四上墙”(村情村史上墙、村规民约上墙、家风家训上墙、先进典型上墙);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浓厚耕读特色的社区书院;通过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编写文化丛书、举办耕读文化讲坛等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和文化自信。
手工作品
“抗灾精神”下的文明展示
社区书院只是海沧文明创建与传播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区内的中小学校,学生、老师、家长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出海沧的主人翁意识和面对天灾不气馁的重生力量,这些举措无不体现出文明。
沈伟锋就是一个例子,他的老家在漳州,最终选择在海沧安居,而对于自己的选择,沈伟锋认为是“最明智之举”。在沈伟锋看来,“海沧自然环境优越、文化氛围较浓、幸福感强,重要的是,孩子在海沧读书受教育,养成了良好的人格品格”。沈伟峰告诉记者,去年,“莫兰蒂”台风肆虐后的第二天,他便和很多家长一起自发前往儿子沈心田所在的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加入灾后恢复重建的队伍。“正是这次灾后重建,让儿子最直接和深刻地理解了感恩”,沈伟锋说,大人们纷纷加入,恢复学校的原貌与秩序,孩子们也受到极大感染,这是一次奉献精神的传递,也是主人翁意识的展示。
去年“莫兰蒂”台风过后,海沧区各校4万多名师生和家长,因地制宜,用倒伏的树木等为材料,制作了一系列雕塑、桌椅、玩具等,还利用树枝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工艺装饰品。各校从收到的近5000件作品中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设立在校园的空地上和墙壁上,这些都昭示出海沧人民面对天灾绝不气馁的重生力量。
走进北师大海沧附属学校,在校园西南角,陈列着利用树木、枝干、干果等材料创作的各类作品,它们构思巧妙、创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而难得的是,这些作品的取材全部是在去年“莫兰蒂”台风中折断的树木,这些手工和雕塑作品展示了师生们对海沧众志成城抗灾奇迹的赞叹和留住抗灾精神的愿望。
这些作品中,有的用倒伏树干组成了“众志成城”;有的在树干上长出嫩叶寓意“重生”;几根枯枝制作的木马和长颈鹿在草坪上嬉戏,名为“和谐的一家”……它们无一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去仔细了解这些作品的前身,人们会更加动容,它们多是在“莫兰蒂”台风中折断的树木、毁损的围栏、倒塌的围墙。
海沧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各校师生把这些台风中被折断的枯枝积攒起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创作出新的作品,换一种形式呈现出新的“生命”,给人以启示,也教育孩子们在灾难面前不要恐惧退缩,只要有爱,就能创造人间奇迹。
不仅如此,海沧区还于今年1月14日组织 “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作品制作冬令营,全区11所学校的130名小朋友参加活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灾后废弃树木、瓦片等物品为材料,创作出木雕、软陶、丙烯画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不仅物尽其用,而且还极具创意,师生们渴望通过这样的行动让抗灾精神长“驻”校园。
在这些手工制品和雕塑背后,更应该让人记住的正是海沧的抗灾精神与故事,包括令人惊叹的“一三七”(一天恢复主次干道通车、三天所有校园恢复开学、七天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海沧速度”;包括有大爱、有品格、有力量的文明展示。抗灾过程中,广大师生家长所展示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是文明的集中体现,也展示了海沧文化自信、文明创建的新内涵……
文明创建仍在路上。当前,海沧正着力推进深化文明创建“十大行动”(文明风尚行动、文明礼仪行动、文明交通行动、文明经营行动、文明秩序行动、文明环境行动、文明餐桌行动、文明旅游行动、文明习俗行动、文明网络行动等),力求在“耕读文化”的滋润下,进一步提升群众素质,文明迎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