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2016文明海沧> 文明要讯 > 正文

海沧新阳街道启动“耕读在新阳 家风家训传”活动

2017-01-19 10:20:26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卢超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启动仪式上,居民亲手书写“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郑伟明 摄)

  

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郑伟明摄)

  “这些老照片就像‘时光机’,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爷爷教导我要勤劳自强,好学文明,做个有用的人。”看着广场屏幕上播放的一张张有关老屋、族谱、家风家训的老照片,新阳街道霞阳社区居民李伟心中荡起涟漪。

  1月16日下午,由海沧区新阳街道党工委、新阳街道办事处主办的“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活动正式启动,成为海沧区将弘扬耕读文化落实到最基层的又一生动实践,也标志着以耕读文化为灵魂的家风建设热潮在新阳街道全面铺开。

  复苏耕读文化 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当前,依托社区书院,以群众喜爱的活动为载体,耕读文化“因子”在新阳四处弥漫,一股“耕读传家”热潮逐步勾勒出一幅铸社风、民风的新蓝图。

  “‘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具有存身立命的意义。弘扬耕读文化,对当前正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新阳而言,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谈起开展“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活动的必要性,新阳街道党工委书记章国炎表示,随着新阳街道城市化的加速,征地拆迁的不断推进,青年流失、精神颓废等问题相继出现。因此,开展“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活动,复苏耕读文化,迫在眉睫。

  28平方公里,拥有近20万新老厦门人,具有本地户籍的人口仅为1.8万。在章国炎看来,开展“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活动不仅能够引导本地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型为新型农民,也是推进新老厦门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于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乡土”“乡情”“乡愁”是流淌于血脉之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耕读文化,正是连结历史与现代、本土居民与新移民的纽带和桥梁。

  令人欣喜的是,长久以来,“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耕读文化深深地滋养着新阳这一片热土。南侨诗宗邱菽园、早期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革命军旅诗人马寒氷、新垵五祖拳……众多本土的耕读缩影,为弘扬耕读文化提供了“良田沃土”。

  分享家风家训 耕读因子浸润人心

  “庆惟积善幸世承祖德宗功其祥长发,寿在为人愿人尽父慈子孝厥后克昌。”活动启动仪式上,念起代代相传的庆寿堂家训,新垵村庆寿堂第五代传人邱忠仁字字铿锵。

  “我们的家训被刻在家庙、宗祠、古民居上,让邱氏后人‘举目即可望见,望见即可铭记’。”邱忠仁说道。

  与此同时,在现场,“海沧十佳孝道之星”郑金凤、霞阳小学前校长杨光注、祥露社区居民庄立明等新老厦门人,整理出自家的家风家训,用生动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每一则家训都给我带来很多启示,受益匪浅。”居住在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的黄莹告诉记者,如今,综合体的楼道内做起了家风墙,来自全国各地的家训与海沧本土家训一应俱全,让人在融合发展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16日,新阳街道首场家风家训论坛正式开启。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现场解读家风家训的传统精神、时代意义,并对富有新阳特色的家风家训展开论述。

  传统与现代相融 耕读活动亮点频闪

  事实上,群众分享家风、举办家风家训论坛只是新阳街道将“耕读传家”落实落细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耕读在新阳,家风家训传”活动将着力打造“五个一”精品工程,包括开启一个有思辨性、有互动性的“晒家风扬家训”启动仪式;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线,打造一组常年的系列家风家训主题活动;打造一台“传承家风家训,凝聚新阳精神”的总结会演;评选一系列以文明传承,弘扬家风家训为主线的特色家庭;建立一组家风家训展示阵地等。

  令人期待的是,该活动将与中国传统节日有机结合,推出传统精髓与现代理念相融合的活动项目。

  章国炎表示,新阳的耕读家风延续千年。接下来,街道将发挥社区书院的平台作用,以活动为载体,以家风家训征集为手段,将本土文化融入家风建设,引导辖区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在思想上为农民树立转产就业的信心,还将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创业,以劳动致富、以崇文启智,进一步促进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形成。(厦门日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