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庆丰在制作王船
海西晨报讯(记者 赵钧天)昨日,来自岛内、岛外5个区的13个社区及宫庙的代表齐聚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签署并发布了《推动中国、马来西亚送王船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倡议书》。
送王船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于2011年进入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送王船并不仅存在于闽南地区,在许多东南亚国家也代代传承。在马来西亚,送王船已经演变成一个多民族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于2013年进入马来西亚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送王船已经成为一项跨民族、跨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属于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3月13日,来自马来西亚马六甲、槟城等地的15家宫庙已经签署了倡议书,正式投入申报准备工作。
第一艘观赏性王船开建
将放置在沙坡尾避风坞内永久保留
一道水仙门、14个枪孔、50余根肋骨……一块块、一根根形状各异的杉木,一艘长达10.58米的王船逐渐显露出雏形。
以往,王船的最终命运都是付之一炬,但这一艘却不一样。造了59年王船的钟庆丰老师傅说,这是他建造过的最大的一艘王船,也是第一艘观赏性王船,将会被永久保存。这艘观赏性王船,长10.58米,宽2米多,建造完成后,高度将达到7米多,预计可承载近50人的重量。这艘船将放置在沙坡尾避风坞内永久保留。
造王船的过程可概括为木工、雕刻、油漆、彩绘、装饰灯阶段,全程纯手工打造,木工和雕刻是其主要工程。钟庆丰介绍,仅木工和雕刻,就需要花两个月的时间。龙骨、大堵型、亚班型、内镜、尾型、肋骨是王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船体的一边,一道宽度不到一米的水仙门是登船、上岸的出入口。水仙门前后共有7个枪孔,称之为“前三后四”,一艘王船分布了14个枪孔。晨报记者看到,在船体内部,50余跟肋骨连接起每一片木板,每一根肋骨中间都被削去一部分,呈弧状。
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厦港民俗文化传习中心专家黄锡源解释道,这是非常考验造王船师傅功力的一部分。“肋骨被削去一部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部分重量,降低船体自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美观。”弧状过大,肋骨的承受能力降低,易导致折断,弧状过小反而起不到降低自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