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冯木土的手新伤覆旧伤,指节因长期抓握不自觉弯着,不像长在一位“80后”身上
环卫工冯木土对垃圾进行分类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璐)推行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厦门一直在努力。日前,厦门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岛内全面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岛外扩大试点、逐步推开”的目标。
为此,即日起,推出“绿色发展进行时———厦门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特别报道”,让您更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自觉做到垃圾不落地与垃圾分类。对市民而言,这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却能产生“蝴蝶效应”———我们的城市将因此更宜居、更文明。
指节因长期抓握不自觉弯着,粗糙的表皮覆着此起彼伏的瘢痕,看起来足有半百之龄。仔细看看这双手,很难想象它们是长在一位“80后”身上。
从事一线环卫工作13年的冯木土,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垃圾,刮擦难免,受伤也不足为怪。连日的降温,让冯木土的手愈发通红,粗粗的茧子竟也似虫儿爬过一般,痒了起来。反复过敏,冯木土已见怪不怪了———他不曾擦药,只是闲时拿温热的水泡一番,就算“治疗”了。
这双远超冯木土实际年龄的手到底历经了怎样的“风雨”考验?
难忍细碎垃圾的
“职业病”
冯木土是湖里环卫的一名环卫工人,负责自贸片区港中路的日常保洁。25根路灯杆,每根距离33米,冯木土每天都得走上好几个来回。
别人的工作是“朝九晚五”,冯木土则是“朝五晚九”。天未亮的时候上路,月上梢头的时候返工,一天负责片区两次大清扫,其余时间便是不间断地巡街、做保洁。
如今,虽有机械化保洁车,但大多数时候,冯木土还得亲自上阵。比如人行道上的清扫,就必须靠人工进行;路面上若有碎砂石,也得靠人工清运。
在港中路,冲洗路面可不是省力活。由于港中路常有各式大型运输车辆进出,时不时有黄泥、煤渣掉落,有时候还有油污滴落。“一出现就要清理,不然时间长了弄不掉。”冯木土说,脏物掉落的地方,得用高压水枪冲洗;洗不掉的话,还得倒上洗衣粉,拿刷子刷,反复几遍。
这么多年的一线环卫工作,让冯木土染上了“职业病”。一出门,远远见着纸屑、烟头,他就忍不住快步上前弯腰捡。“人行道上的还好说,就怕那种出现在车道上的。”冯木土笑道,干他们这行,对细碎难扫的垃圾忍耐度尤其低。
被各种垃圾划伤的“苍老手”
自打当了环卫工人,冯木土的手就没有一天不带伤。没有分类的垃圾里,常常带有锋利的玻璃片、金属片,甚至还有不知名的化学品;这些垃圾最先伤害的,就是冯木土的手。
去年的“莫兰蒂”台风,带来了大量降水,也产生了大批垃圾。台风过境后,港中路成了一片泽国,积水漫过大腿。“大量垃圾堵住了下水口,得把它们挖出来。”冯木土回忆,自己当天掏了一二十个下水道,“里面都是泥浆,没法使工具,只能动手”。冯木土的手掌被割得伤痕累累不说,自那以后还落下了过敏的病根———双手动不动就泛红发痒。
天气热的时候,冯木土总要加快保洁巡检的步伐———他最怕此时有人把湿垃圾随手扔垃圾桶里,如果不尽快处理,用不了多久就会发酵变臭。在日常保洁里,这还算“小儿科”的了,有些垃圾不管是气味、外貌,都令人作呕。
“我很想把沿途每个垃圾桶都擦得铮亮,但是挤不出时间。”冯木土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他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更多时间都在关注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垃圾,而做精细化保洁的时间几乎没有,“如果大家都能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甚至为它们分好类,那么我们就能共同创造出更整洁的城市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