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擅用名人姓名要赔精神损失 厦商家“借名盈利”被判败诉

2017-02-15 08:31  陈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判决:侵犯姓名权,要赔精神损失

近日,思明区法院审理后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姓名权,要求被告在全国性保险业报纸上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公证费2000元;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允许,使用原告姓名作为其网站的网络搜索关键字,并使用原告姓名为该网站的链接标题,已经侵犯了原告的姓名权。但是,该行为的确未对原告声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并未侵犯原告名誉权。

法院判决指出,原告叶女士在保险业界确属较为知名人士,而被告所经营的讼争网站也系针对保险业务,故被告的侵权行为确会对原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及精神损害。针对原告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诉求,综合考虑本案侵权情节,法院酌情支持10000元。不过,对于原告诉求的财产损失,因原告并未就该部分损失进行举证,一审法院没有支持。

律师说法

三种情形,属侵犯姓名权

福建自晖律师事务所张嘉嘉律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明文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有权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自己的姓名。公民还依法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侵害姓名权的主要方式包括三类,第一种是干涉他人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的姓名。这种情形一般体现在婚姻家庭案件中干涉被监护人决定、使用其姓名。第二种是盗用他人姓名,如借他人身份证办结婚登记案件。第三种就是假冒姓名,即冒名顶替、冒充他人姓名进行活动。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难以确定,侵权人因此获得利益的,按照其获得的利益赔偿;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