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同根同声同地名 厦门与台湾同有众多“鸡地名”

2017-01-11 09:42:43梁瑞秋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月1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瑞秋)“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湾!”

一曲《鼓浪屿之波》,不仅唱出了两岸人民的深情厚谊,更是连起了厦门与台湾的两个“鸡笼”。

这里的“鸡笼”,是地名。鸡年将至,金鸡报晓,与“鸡”相关的话题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有趣的是,一海之隔的厦门与台湾,竟然都有很多“鸡地名”,一些地方更有同名之缘。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鸡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也非常紧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更有着相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为此,从古时候起,“鸡地名”在两岸层出不穷。

鸡地名 厦门有20个台湾近150个

记者从厦门市民政局了解到,厦门市共有20个带有“鸡”字的地名。其中思明区7个,湖里区3个,海沧区4个,集美区4个,同安区2个。

在这些“鸡地名”中,“金鸡亭”名气最大,位于思明区莲前西路,古时候建有金鸡亭寺,是厦门小八景“金鸡晓唱”的原址。

有趣的是,在一海之隔的台湾,22个县市里竟有近150个“鸡地名”(包含历史地名)。导报记者登录台当局地政部门的“地名资讯服务网”查询发现,“鸡地名”最多的是村社聚落和自然地理实体。这些地名大多已经存在、流传了数百年,可追溯到大陆移民早期开发建设台湾之时。

不过,有意思的是,作为台湾地区第一大都市的台北,却查不到含有“鸡”字的地名,台北竟是个无“鸡”之城。

两“鸡笼” 鼓浪屿有“鸡罱”台湾有基隆

说到台湾地区的“鸡地名”,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旧称“鸡笼”的基隆。歌曲《鼓浪屿之波》作为厦门的文化名片,歌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唱出了两岸人民的深情厚谊。

其实,“鸡笼”之名是个语言上的误会。基隆地区早年曾是凯达格兰部落生活的地方,“格兰”发音近似闽南语中的“鸡笼”,再加上附近有形似鸡笼的山丘,因此被称为“鸡笼”。直到清朝光绪元年设“基隆厅”时,鸡笼才改为同音的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鼓浪屿上,也有一个“鸡笼”。在鼓浪屿西侧海上,距岸边130米处,有一个“鸡罱礁”,由两块礁石组成。罱读“懒”音,在闽南语中,将鸡笼称为“鸡罱”,恰好礁石形如鸡笼,故得名“鸡罱礁”。

由此可见,鼓浪屿和基隆不仅有歌曲“做媒”,还有同名之缘。另外,鼓浪屿上还有“鸡母山”“鸡山路”两处以“鸡”命名的地名;在台湾,也有不少“鸡笼山”。

“鸡母”山 母鸡备受宠厦台都很多

除了“鸡笼”,两岸还有不少以“鸡母”命名的同名地。

例如,在厦门,鼓浪屿和集美后溪都有“鸡母山”,在集美坂头还有“鸡母石山”。在闽南语中,母鸡被叫做“鸡母”,这些地名都因形似母鸡而得名。

在台湾,含有“鸡母”字样的地名也相当多。云林口湖乡有“鸡母坞山”、新北市贡寮区有“鸡母岭”,甚至离岛地区也有含有“鸡母”字样的山。

据当地耆老口述,澎湖马公市现在的“鸡母坞山”已很难看出“鸡母”形状,但早年形态非常明显,鸡头、鸡屁股隐约可辨,旁边还有一座小山丘,形似鸡所吃的米食。

马祖南竿乡则有地名“鸡母露坛”。当地官帽山下方,有一岩石形貌神似母鸡,因而称为鸡母露坛。

卖鸡巷 因市场得名两地各一个

除了一整只鸡,鸡的各个部位也被人们欢快地拿来命名。

例如,在厦门,思明区有“鸡舌山”,湖里区有“鸡冠石”,海沧区有“鸡冠山”等。其中,海沧区天竺山林场内的“鸡冠山”,就是因为山底宽、山尖似鸡冠而得名。

在台湾,新竹市东区有处“鸡卵面”,从当地的宝山路北望十八尖山,形状如鸡蛋,故而名之。此外,彰化县有“鸡心坑”,屏东县有“鸡仔头”,高雄市有“鸡爪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除了因为长得像鸡而得名,两岸还有一些地名,则因为从事与鸡有关的事情而得名,如“卖鸡巷”。

厦门的“卖鸡巷”位于思明区中华街道钓仔路北侧,从水仙路到泰山路的一条小巷子,不到300米长。早年间,这条巷子是鸡鸭市场,故而得名。

实际上,古时候有不少街道都喜欢以“专业”命名,在台湾也是如此。在台中市中区,也有一条“卖鸡巷”。

说趣

村子不带“鸡”字为何也是“鸡地名”?

在厦门的“鸡地名”中,同安汀溪镇有一处“隘头村圭母岫自然村”令人意外,此处地名并不带“鸡”字,为何也被纳入其中呢?

厦门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据考证,这个村子的名字来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村后的小山上古代建有圭武寺,村子由此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村子后面有一处天然小石群,形似母鸡与小鸡,闽南语称之为“鸡母寿”(“寿”在闽南语中的含义为“窝”),后雅化为“圭母岫”。村内多为刘姓、陈姓,是清代武举人刘兴邦故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