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检查摔坏的航拍器
简先生捡到的航拍器
厦门日报讯(记者 廖闽玮)航拍器突然坠落,市民报警寻找失主。上月27日中午11时许,这件事发生在演武大桥附近。
当时,市民简先生正带着孩子沿着海边学步,突然听到“砰”的一声,一台航拍器从空中坠落摔在地上,航拍器的相机和云台都摔坏了。简先生为此报了警,碧山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简先生把航拍器交给了民警。
简先生对民警说,航拍器刚掉下来时,旁边的人告诉他,这台航拍器价值不菲,示意他可以拿走,但他还是坚持报了警,交给民警寻找失主。
【分析】
三招让航拍器飞得更安全
航拍器,即发烧友口中俗称的“无人机”,可谓是近年来摄影界的“新宠”。但这种能上天的小家伙,飞行起来也得注意安全。
据了解,除了因为“坠毁”被拾获的航拍器,还有小轿车与航拍器相撞导致的“交通事故”——航拍器的使用安全,需要引起关注。
本报在航拍方面起步较早,目前已有许多摄影记者可以熟练使用航拍器进行拍摄。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资深飞手,同时也邀请本报首席摄影记者王火炎与大家分享亲身经历——尝试从安全层面解读,操控航拍器需要注意哪些因素,才能飞得更安全。
【给电池贴“暖宝宝”】
低温或导致电池罢工
厦门今日丽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资深航拍器飞手杜逸旻,他的团队曾为电影《我的早更女友》进行过航拍。杜逸旻说,无人机电池在低温下,会出现“虚电多”“垮电快”的问题,若电池保养不当,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低温造成的电量下降,不是线性的。这也让飞手难以估算剩余电量和飞行时间,很容易出事故。”杜逸旻说:“如在低温环境,飞手应该在地面就做好电池的保温和预热工作,也可通过在低空悬停来提高电池温度,不过这会损耗一定的电量。”
王火炎刚刚参加了2016年12月20日到25日在新疆哈密举办的中国首届无人机航拍高峰论坛。“新疆的气温达到零下十五摄氏度,出门前刚刚充满电的航拍器电池,升空后电量很快就耗尽了,因而有许多飞手都坠机了。”王火炎说:“来自北方的较有经验的飞手,都在电池上贴着‘暖宝宝’。”
【让指南针认路】
躲开磁体避免盲区
一家航模器材公司的技术总监王涛说,对指南针(电子罗盘)产生影响是常见的干扰——比如在飞行过程中遇到附近的高压电线,罗盘就会发生改变;或是遇到特别大的磁体,比如铁塔等大型钢结构,或内部是全钢结构的高层建筑,航拍器通过其附近时也会受到干扰。所以,附近有高压线、变电厂、手机基站等设施时,建议飞手尽量不要去飞,否则可能坠机。
杜逸旻补充说,尽量不要让航拍器飞到自己的视野“盲区”,否则干扰会更大。“比如航拍器与飞手之间,或与遥控器之间,被大楼、大桥等建筑物完全遮挡了,这时候就很危险。”杜逸旻说,就连他自己,也曾经“中招”。他在给厦漳大桥合龙拍摄纪录片时,损失了一台价值七八万元的机器。“当时航拍器的遥控信号,被桥面钢板遮挡,导致航拍器无法返航。最后直到电量耗尽,机器掉到海里。”
杜逸旻、王涛和王火炎等许多资深飞手都建议,起飞前,特别是在首次起飞的场地,最好对航拍器进行校准,在GPS模式下悬停飞行,观察航拍器状态。
【不要“贪飞”】
要预留返航电量
还有一个会导致坠机的重要原因,就是摄影师和飞手们的“贪飞”。
所谓“贪飞”,就是在本应返航的时候,未及时返航,导致航拍器电量不足而坠机。“比如有些时候,航拍器已经飞得较远了,而电量又剩余不多,这时候飞手就应该计算好返航时间,在电量耗尽前及时返航。”王火炎说,但说来容易,可许多摄影师遇到合适的光影,或是好的景致时,总会想着再多拍摄几张,这样很可能就会陷入“贪飞”的窘境。
“去年12月,我在翔安锄山拍照,看见一群鹅在水中游,感觉画面不错,想拍摄一些全景,就不知不觉多拍了几张。结果返航时电量不足了,航拍器差点半途掉进水里。”王火炎说。
【提醒】
不突破高度管制
别在禁飞区飞行
与绝大多数仅凭着说明书摸索的“飞手”不同,本报首席摄影记者王火炎经过专门的理论与实践培训,不仅专门学习了无人机飞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于2015年12月参加了新华社和中新社举办的首届无人机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遥控航空模型飞行员执照,多旋翼5级(中级)”。
“每次飞行都必须保持敬畏之心。”王火炎说,航拍器飞行,有些“禁忌”是千万不能碰的。其一是飞行高度,“现在的航拍器大多有飞行高度限制,一般是500米左右。但有些飞手想要飞得更高,就会从高楼顶上起飞。若是楼高100米到200米,飞行高度就可以达到600米到700米了。”王火炎说,但这样其实很危险,因为这已经突破了航空管制的高度,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其次大楼内的钢筋也会对指南针造成影响。
其二,不要进入禁飞区域。一般航拍器靠近禁飞区域时,屏幕就会收到相关提示——一旦飞机在起飞下降过程中遭遇航拍器碰撞,后果不堪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