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记者 林依文 王颖达张婧玮)经历了7年的“双十一”,年轻人已经了解了电商的“套路”,对网购抢单更淡定了。记者发现,今年“双十一”现“新场景”:不少年轻人选择“退场”,但也有部分老年人成为“双十一”网购新军。不过,“双十一”雷区依然不少,消费者仍需小心。
准妈妈安慰宝宝别急
“双十一”抢购完再生
李女士是一位准妈妈,预产期就在“双十一”当天。她说,自己最近特别纠结,一方面期待宝宝的诞生,一方面又怕宝宝出生时间碰上“双十一”,错过了一年一次的抢购机会。“我最近一直‘安慰’宝宝不要着急,一定要晚一点再出生,好让我先抢购婴儿用品。”
李女士说,这几个月她已经囤了很多东西在购物车里,而且做好了“方案二”的准备,假如宝宝出生时正赶上“双十一”,就让丈夫帮忙买单。她开玩笑说,要是没抢购完就进产房,她估计会分心一直挂念着抢购的事。
“昨天晚上抢购的时候宝宝很乖,都不乱踢,感觉像知道我在给他买东西一样。”算了算昨天的战利品,李女士说,除了宝宝出生时要用的东西准备好了,就连出生第一年所需要的东西都差不多买齐了。
以前守着电脑买买买
现在只买真正需要的
“双十一”套路深,年轻人不再那么疯狂了,市民杨女士就理性了不少。她说,前两年自己在网上买东西属于“爆买”,看到喜欢的、打折的就买,家里快递经常“堆墙角”。支付宝十年账单有近170万元都用于购物。今年“双十一”,她把购物量控制在20件商品以内。
她说,每年“双十一”前两个月,她都要开始往购物车里“囤货”,等“双十一”到来便熬夜守着电脑,把购物车里的东西都买个遍。不过,今年她不再是看见打折就想买,而是买些真正需要的商品。
多年的网购经验还让杨女士找到了商家做活动的“门道”。“不一定是‘双十一’价格最低,有的商家半年庆或店庆时活动力度还更大。”她说,现在自己看中的商品不会直接拍下,而是要多放上几天,思考一下才决定买不买。
老年人加入网购大军
放弃休息熬夜等抢购
年轻人热情消退,一些老年人反而更热衷于“双十一”网购。昨晚,32岁的林女士和平时一样早早准备休息。出乎她意料的是,平时雷打不动10点前睡觉的父母,昨晚却捧着手机熬夜等着0点的抢购。
林女士说,以前父母想上网买东西都会跟她说,让她帮忙买,今年“双十一”前却让她教他们怎么使用淘宝。
“两个老人年纪加起来都快140岁了,我想教他们微信他们都不学,这次倒好,主动要我教他们网购。”林女士说,前几天两位老人也没闲着,一有空就逛淘宝。“问他们缺什么,他们又什么也不缺,就是想趁着‘双十一’打折买点东西。”
“上周我爸看中了一套茶具,一直想下单,妈妈说等‘双十一’更优惠,不让我爸提前买,结果我爸没忍住,周日就下了单,妈妈知道了还跟他大吵一架。”林女士说,昨晚为了等0点,两位老人还坐在沙发上,互相监督对方不要打瞌睡。
今天早上,林女士得知,父母熬到凌晨近3点才睡。她说,这样的场景让她哭笑不得。
【辨症】
专家:网购成瘾可能真有病
“双十一”俨然已成为一场购物狂欢,网购者自称“剁手党”,常控制不住出手,买完又容易后悔。对此,专家提醒,“网购成瘾”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严重者甚至可能诱发心脏病。
厦门市仙岳医院副院长陈进东说,“贪便宜”是人的共性,但发展成“购物癖”的情况很少见。如果已发展为“见到喜欢的东西就控制不住想买,买完又后悔、自责;感觉消失后,很快又投入下一轮血拼中”,并且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就有“购物癖”的嫌疑。
针对网购成瘾者,陈进东建议,抑制不住购物欲,不妨提前制定购物计划,考虑清楚到底哪些是真正需要买的,列出清单,严格按照清单去“血拼”;让身边的亲友督促自己合理消费,若情况比较严重,还应及时求助心理医生。此外,一旦选好下单后就不要再浏览购物网站了,以免抑制不住。有些人通过购物解压,但若疯狂购物消费超过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其实又制造了还款压力,不但没有起到解压作用,还会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 (记者苏奇)
【“雷区”】
无门槛优惠券 其实有“门槛”
“抢了一晚上的‘无门槛’抵用券,到头来用券还是有‘门槛’。”市民刘女士说,万万没想到,自己被文字规则开了一个大玩笑。
刘女士说,今年“双十一”,她原本没想网购,因为赠送的消费券太多,最后还是没能忍住诱惑。“比如,刚开始淘宝官方有送一些‘10元抵用券’,还在上面标注‘跨店可用’、‘无门槛’。”
刘女士说,这些抵用券从字面上理解,她认为是结账时可直接抵扣,并且对购买金额并没有要求。“以前淘宝也有类似的现金红包,就是结账时直接扣掉。”为此,刘女士还花了900天猫积分,抽了60张“10元抵用券”。
然而,现实是,刘女士在结账时感觉自己被耍了,因为自己准备购买的900元产品,只能使用5张券,这就意味着仅仅只能抵扣50元。她翻出抵用券的使用规则仔细阅读后才发现,这些抵用券在不同的门店有使用上限。
按照规则,刘女士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要使用掉60张券,至少要再购买20000元的东西。她表示,自己白抽了那么多抵用券。 (记者王颖达)
商品打折暗藏猫腻 “双十一”前先涨价
市民小张几天前将一件衬衫和一件T恤加入购物车,当时的价格每件都是200元左右。第二天,她发现自己购物车里的这些衣服已经涨价到每件300多元。“双十一”前的几小时,衣服全都标回原价500多元,今天零点时,又全部标明“5折”,价格回到了最初的200元左右。
“之前总是听说双十一商家会调价格,自己都没注意,这次刚好有两件衣服做对比,价格真的是调上去再降下来。”小张说。
其实,看似大力度的促销活动常常暗藏玄机。近日,猎网平台发布《2016双十一安全购物攻略》显示,去年“双十一”期间促销商品价格监测结果显示,超半数商品打着促销优惠的幌子实际上在涨价。
2015年“双十一”期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监测数据也显示,743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价格先涨后降,其中81.99%的商品涨价幅度在30%以内,但是仍然有3.26%的商品涨幅高达200%以上。(记者林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