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AED的红色柜子。
AED。
120急救的医护人员现场教市民如何正确使用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
厦门日报讯 (文/记者 林路然 见习记者 陆晓凤 通讯员 董蓓蕴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9月10日“世界急救日”,尽管天空不时飘下小雨,海沧阿罗海城市广场内仍聚集着许多市民,全省首批AED(全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落户这里。
AED到底是什么?它能够起到什么作用?积极推动AED进入厦门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深意?
互动
“大爷”突然晕倒 市民用AED施救
“假设在一个大卖场,有一位大爷忽然晕倒,我们该怎么办?”诸多市民的围观中,医护人员模拟这样一个场景,地上的假人也就成了那位大爷。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市民李女士在台上,尝试使用AED为大爷施救。
她首先拨打电话向120呼救,判断“大爷”有没有反应。接着打开AED盒子,按下电源开关,把电极片插头接入主机,再将电极片贴在“大爷”的胸前。
医护人员一边指导李女士安放电极片,一边说:“AED会自动监测‘大爷’的心脏是否需要除颤,当‘准备除颤’的提示音响起,周边人员不要触碰患者,按下主机中心的“红心”键,电极片就会放电除颤。
智能
AED逐步提示 市民稍加培训可“按章”操作
在患者心脏骤停的危机时刻,如果没有医护人员在身边指导,使用AED会成功吗?
面对市民的疑虑,医护人员表示, AED是一种易于操作的急救设备,可帮助心跳骤停早期患者恢复心脏跳动。由于AED可自动识别心跳状态,且每一步操作都有语音提示,一句一句指导“新手”,因此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熟练操作,是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现场救生的“救命神器”。
李女士实际体验了AED之后,“我以前参加过急救培训,这还是第一次使用AED,将来如果真的遇上急救场景,心里有底了。”李女士说,希望有更多人认识AED。
未来
人流密集公共场所 分批次放置“救命神器”
AED被安放在一个个醒目的红色柜子里——柜子上的屏幕播放急救宣传片,下方是图文介绍AED的具体操作方法,柜子内还有一个小型的急救箱。类似消防栓使用方法,紧急情况下,市民只需敲破玻璃,就能取出柜子内的AED。
海沧区卫计局周志坚副局长告诉我们:“目前,首批5台AED被放置在阿罗海、海沧政务中心等人流密集点。今年还将陆续在海沧体育中心、海沧嵩鼓码头等处陆续放置AED。”
【观察】
“内外兼修”提升抢救成功率
一个数据令人一声叹息:今年7月,短短半个月时间,市120接诊29个心脏骤停病例,仅有1例患者获救——患者发病时,正好有医务人员路过,除了及时拨打救护电话,还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救护车赶到后,120医务人员立即接手抢救,并在现场进行了二次电击除颤,使患者心脏恢复了跳动,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事实上在我国,成功抢救心脏骤停确实仍属小概率事件,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大约有50余万心跳骤停患者,而抢救成功率还不到1%。如何提升这个“小概率”?这是市医疗急救中心一直重点思考,也在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观察,此次AED在公共场合的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急救体系的真正成熟,除了练好内功,更要习得外功,也就是说,需要尽可能地发动全民参与其中。
以心脏骤停为例,抢救有3个关键点:快速拨打急救电话;尽早实施心肺复苏;尽早除颤恢复心脏自主跳动——每一个关键点,只要有现场市民的参与,急救时间都将大大提前,抢救成功概率也将大大提高。
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说,以AED作为载体,希望能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医疗急救体系中来,使民众自救、互救与院前急救进行更有效的衔接。海沧区卫计局周副局长也提及,将与市医疗急救中心合作,推进“医疗应急救护进社区、进基层医疗单位、进公共场所”,从专业医务人员的提升、到医疗救护急救志愿者的提升、再到全民急救能力的提升,让更多的民众学会救护技能。
“创新思维”推进急救体系建设
今年市政协十二届四十七次主席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加强我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出“加强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等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市医疗急救中心积极响应提案,努力推进急救体系建设。一方面,总结推广“厦门胸痛急救服务体系”经验,拓展包括脑卒中、心血管病在内的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另一方面,推进与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及民营直升机企业的合作,探索空中紧急医疗救援模式,争取实现海陆空一体化救援无缝对接。
此次在海沧区政府、厦门市卫生计生委指导下,市医疗急救中心与海沧区卫计局共同在开展志愿者队伍培训、推进急救关口前移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让急救力量更多地在紧急救援第一时间快速介入,创建“急救协同模式”,极大地提升和完善了厦门的急救体系建设。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市医疗急救中心向全球心血管领域国际学术影响最大、最权威的专业组织之一美国心脏协会(AHA)递交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培训基地的申请,目前已有6名医务人员顺利获得美国心脏协会所颁发的导师证书,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已经完成。
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市医疗急救中心是厦门首个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青少年及公众的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挽救生命,降低伤害。成为美国心脏协会的培训基地后,市医疗急救中心将进一步提高急救培训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使自身医疗急救水平与国际进一步接轨,为我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出贡献。
【专访】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吴启锋:
让市民有救的意愿
又有救的能力
医疗急救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事,而医疗急救不单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事,更是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事。心脏骤停最考验抢救时间,我们有急救黄金4分钟的说法,这是指超过4分钟之后,患者苏醒的成功率就很低了。但如今交通压力加剧,往往等待救护车的时间就超过了4分钟,因此现场目击市民第一时间开展心肺复苏和用AED进行心脏除颤,是抢救成功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此次,借助本次世界急救日活动的主题——关爱生命,关注急救,设置AED,并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AED操作技术,就是想要提醒市民重视急救,呼吁市民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技能,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开展自救互救。既要让市民有救的意愿的同时,又有救的能力。只有将市民纳入到医疗急救中来,整个医疗急救体系才能愈加完善健全。
【小贴士】
AED有多重要?
延误1分钟
降低10%的几率
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表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就是和时间赛跑,每延误1分钟,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就减少将近10%,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更将降低50%的抢救几率——因此发病后4分钟,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
在这黄金4分钟里,作为除颤神器,AED能通过电击让心脏规律跳动,是抢救心脏骤停中不能或缺的一项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