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商业贸易往往就控制了经济命脉。进入大航海时代后,西方人就有了到中国来做生意的想法。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的时期,银行、洋行、电报局纷纷开在这里,包括英国人创办的汇丰银行、华侨办的中南银行以及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这些机构曾将鼓浪屿打造成耀眼的经济区域。 曾经的这些商业实体已不复存在,但在鼓浪屿整治提升过程中,对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物进行修缮,能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脚步,忆起琴岛往昔的辉煌。 本版文字晨报记者晋君 本版图片摄影记者唐光峰 [故事1] 田尾路21号 大北电报公司 它帮助鼓浪屿沟通世界 大北电报公司于1869年在丹麦成立。1870年,该公司来华开业,铺设香港至上海、上海至长崎、长崎至海参崴的海底电缆。 1871年,大北电报公司在田尾路21号建办公楼,并将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引线至建筑内,开始收发电报。电报实现了第一次全球化的信息互联,也使鼓浪屿起到了沟通世界的作用。 此前,丹麦大北公司旧址被挪作他用,曾被隔成一间间办公室。4个月前,经过重新修缮,露出了壁炉和回廊,这幢建筑恢复了原有的风采。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是中国最早收发电报的场所之一。依托电报通信技术的发展,鼓浪屿作为离岛与全球众多国家建立起紧密联系。旧址见证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鼓浪屿中外文化、外交、商贸的交流和通信技术及设施的发展水平。 [故事2] 龙头路100号 中南银行 龙头路100号是中南银行旧址。1919年,印尼华侨黄奕住回国定居鼓浪屿,联合有银行管理经验且在政界颇具人脉的胡笔江、申报社长史量才等人,于1921年成立中南银行。中南银行总部在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公司,是总部在中国内陆最大的一家侨资银行。 在民国初期,中南银行是是国内惟一一家国民政府允许可以面向全国发行钞票的私营银行。19世纪20年代,该银行与盐业银行等合称“北四行”,统一发行中南银行的钞票。 鼓浪屿申遗办宣传组吴永奇介绍,中南银行最大的作用,是把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的资金汇集起来,投资给中国实业家,发展了民族企业。 日本人占领厦门后,厦门国统区的银行都搬到了鼓浪屿。1938年到1941年末,是鼓浪屿中南银行业务最火爆的时期,承载了厦门人和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联系。“厦门全城人口12万人,有7万多厦门人住在鼓浪屿,鼓浪屿上最多时住了11万人。”吴永奇告诉记者。日本人为了争夺金融业务,曾在中南银行对面创建厦门劝业银行。 后来,中南银行成了建设银行,建设银行在2000年初又搬到钢琴码头附近,此后鼓浪屿游客中心入驻中南银行旧址。 为了还原中南银行本来的面貌,鼓浪屿游客中心搬迁,一楼、二楼成为中南银行的历史陈列展,展示其创立发展史。 中南银行旧址作为鼓浪屿华人商贸金融机构遗存的重要代表,保存完好,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汇通南洋,联结世界的重要见证,同时也见证了定居鼓浪屿的华侨创办民族产业,推动地方及国家近代化的历程。 [故事3] 鼓新路57号 汇丰银行公馆 汇集侨资发展民族企业 “悬崖上的公馆”造型优雅 笔架山崖壁上方有一处特别的所在,这里曾是厦门最早近代银行的公馆———汇丰银行公馆。 很难想象,在三个月前,这里还是空置的房屋。吴永奇老师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根据原有的样子,这里经过重新修缮,修旧如旧,回廊打开,露出壁炉,恢复了房子设计之初的样子。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间不起眼的房间,围着一堵加厚的墙,镶有一个落地保险箱,这里就曾是汇丰银行的金库。 1873年,英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厦门开设分行(现海滨大厦),成为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鼓浪屿上的汇丰银行公馆建成于1876年,因位于笔架山顶,被誉为“悬崖上的公馆”,最初是英商怡记洋行的公馆,后来成为汇丰银行的高级住宅。该建筑平面采用了较特殊的三叶草形,体现出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人们对于造型多彩多变的喜好,在日本长崎也有一座建筑与它相似。 而位于笔架山汇丰银行公馆旧址西侧的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建造时间不晚于1927年。前厅曾用于办理汇丰银行在鼓浪屿的业务,后厅是汇丰银行职员公寓。该建筑高二层,保存基本完好,它与相邻的汇丰银行公馆旧址一起,展现当时汇丰银行雇员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一种居住形态。 汇丰银行公馆与它所依托的笔架山崖壁上的三和宫摩崖题记形成了一组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景观组合,也使该建筑在八卦楼落成前,成为鼓浪屿上的标志性建筑。
|
相关阅读:
- [ 09-02]鼓浪屿多处历史遗迹修旧如旧 吸引市民游客驻足
- [ 09-01]一批个性书店在鼓浪屿安家 增添文化气息和韵味
- [ 09-01]百年老别墅今夏飘出书香 我在鼓浪屿为你读诗
- [ 09-01]“海上花园”鼓浪屿:借助“申遗”留存历史和文化
- [ 09-01]鼓浪屿一批历史建筑恢复原貌 重新焕发昔日风采
- [ 09-01]“海上花园”鼓浪屿:借助“申遗”留存历史和文化
- [ 08-31]停映三十年:鼓浪屿延平戏院将重新开放
- [ 08-31]鼓浪屿医院:分标管理、真情服务落实“三师共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