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到东荣社区体验社区公交
中央媒体采访团在第一码头公交场站采访
梧村汽车站“小黄帽”在工作
海西晨报讯 (记者 雷妤)8月12日至8月13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中国交通报社承办的“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组成的媒体团齐聚厦门,聚焦厦门公交发展成就。
为期两天的采访,从社区到村庄,从群众到公交司机,媒体团深入采访,厦门公交发展给媒体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纷纷点赞厦门公交。
上周,一批媒体界“大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齐聚厦门,聚焦厦门公交发展成就。
记者了解到,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中国交通报社承办的“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日前启动,在选取的10个城市中,厦门是福建省惟一入选的城市。
据悉,厦门公交各项发展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几大核心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公交都市”的标准,中国社科院、高德地图等第三方机构多次将厦门评选为全国公交服务水平最高、乘客满意度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从社区到村庄,从群众到公交司机,媒体团深入采访,厦门公交发展给媒体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厦门有全球最优质的高架BRT,文明公交服务享誉全国,公交和轮渡的融合独树一帜,这是厦门市民引以为豪的荣耀,也是来来往往的游客印象中最美好的风景。”中国交通报总编辑李咏梅为厦门公交“点赞”。她说,媒体团将东南线最后一站选在厦门,厦门的成果的确让她印象深刻。此次媒体团将用心采访,将厦门公交独特经验传播到全国。
“希望厦门能将公交优先理念、绿色出行文化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继续站前排、做示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座谈会上,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党委书记白雪云表示,全省交通运输部门将以此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和借鉴各地公交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特色多元的公交出行服务,发展人民公交、满意公交。
中央媒体采访团在第一码头公交场站拍摄2路公交上的“哺乳室”
央媒走“五站”看厦门公交发展
厦门公交已成了居民生活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也许,你对它很熟悉,却不了解它。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晨报记者跟随中央媒体的脚步,从他们的视角,看厦门公交的发展成就。
第1站
从特色线路
看厦门文明
8月12日上午,在第一码头公交场站,2路公交司机林晓蕾被中央媒体记者团团围住,前段时间2路公交车因“哺乳室”而在厦门大火一把,但其实2路公交车还有诸多亮点,例如2路是全国的巾帼文明线,全线驾驶员都是女司机。
在厦门,具有特色的公交线路有许多,例如3路公交车是全国敬老文明号,51路公交车是“无饮食车厢”。不久之前,厦门公交还在全市打造10条优质服务示范线路,提高公交服务的品质。
从这一条条特色线路可看出,厦门公交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服务的品牌,还是一个文明的窗口、一张城市形象的名片。近年来,厦门不断深化“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乘车、候车的公共文明行为,行业和谐温馨的文明氛围深入人心。
第2站
从社区公交
看为民办事
在东荣社区,中央媒体记者们感受到了这里居民的热情,居民拉着记者们说个不停。东荣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由于海山路道路狭窄,一直以来,公交都无法通到家门口。居民有事外出,只能爬着百级阶梯,到距离500多米的东渡站乘车。2014年12月25日,经过大量的前期论证和道路通行改善,436路社区公交正式开通,居民终于能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了。
从推广社区公交,可看出为了满足“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努力。2013 年起,厦门市交通部门与各区政府联合,从群众身边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共同研讨公交出行需求,设计公交线路,分担营运成本,创新性地开通了“社区公交” 线路,通过小型车辆将公交服务延伸到道路狭窄的社区和“城中村”,填补了区域空白。
第3站
从小黄帽
看志愿之城
8月12日下午,中央媒体记者来到了梧村汽车站,在那里他们看到了正在志愿服务的厦门公交“小黄帽”志愿者们。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壮大,厦门建立起一支以公交驾驶员和厦大学生为主体的“小黄帽”交通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们以“温暖他人,提升自己”为主题,长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斑马线礼让宣传、文明路口交通督导、倡导文明排队、爱心护站等志愿活动,已成为厦门市志愿服务的一个品牌,在吸收社会力量、共同缔造交通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4站
从BRT、新能源
看便捷、绿色交通
随后,媒体记者们体验了BRT快3线,他们中许多人都是第一次乘坐BRT,这个全国惟一高架专用道的公交线路,引起了媒体记者们的注意。
由于实现了路权的完全专用,能够保证快速、准点、安全,厦门BRT一经开通便深受百姓好评,成为沿线市民出行的首选。
之后,媒体记者还体验了最美新能源示范线路———439路环五缘湾公交线路。在发展绿色公交方面,厦门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十二五”以来,厦门公交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目前,厦门有各式各样的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1578辆,占营运公交车辆数的41%。这一比例将随着公交车辆的更新步伐,逐步上升,预计2020年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辆将占营运车数的80%。
第5站
从村村通公交
看美丽乡村建设
最令中央级媒体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一次长途跋涉的采访。8月13日早上8点多,中央媒体记者们从岛内出发,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同安的军营村,他们此行是为了采访厦门海拔最高的606路线路。因为有了606路这条线路,改变了村民们长期以来的出行方式,不仅如此,还促进了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据悉,从2010年起,厦门大力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将全市公交分为本岛、海沧、集美、同安、翔安五个组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票价,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市域范围内的公交一体化管理。
目前全市具备通客车条件的268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达公交,通村公交线路的开通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便利,给予了他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央媒体采访团采访公交司机
中央级媒体点赞厦门公交
为期两天的“我的公交我的城”厦门站采访已经结束,厦门公交给中央媒体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交通报记者高晓东:
这两天的采访,我觉得厦门公交在人性化服务方面做得不错,突显人文交通。比如说在乘车票价上,市民上车都是1元钱,有e通卡可以打8折。在外地,有些城市的公交会把本地人和外地人区分开来,在这点上,厦门公交对外地市民非常友好,很不错。
交通部新闻中心记者李昕阳:
我们采访团跟了三个不同的城市,我觉得厦门公交车型方面选择性更多,比如说有气电混合、纯电动等车型。整体感觉上,可能是厦门多山,因此道路相对崎岖,但是针对不同道路、不同地形,厦门公交都有不同的安排,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设计。
中国网记者熊玮:
厦门公交在人文、管理方面相当先进,比如小黄帽和社区公交,尤其是社区公交,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厦门社区公交确实在办实事、听取民意,这种特色公交的模式非常好。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李海霞:
在厦门,我看到了其他城市没有的公交文化,比如436路社区公交,给我印象非常深,采访时社区居民特别的高兴,急切地想把喜悦之情说出来,这很好地反映了主管部门乐于倾听民意。
439路“醉”美公交线路沿途风景令人赞叹;还有小黄帽文明交通志愿者,为外地游客到厦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还有2路巾帼文明线、51路无饮食车厢,我觉得很好,北京也应该有所借鉴。
新华网记者金佳绪:
在别的城市我没见过这样高大上的BRT,我觉得很方便,更让我觉得吃惊的是票价,我以为这么高大上的BRT票价应该很贵,老百姓应该会考虑到票价不愿乘坐,没想到票价还是很低廉的,这很棒。
澎湃新闻记者李雅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厦门的BRT,那的确是厦门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选择的最适合厦门的一种公交方式,不仅解决了当时厦门的交通困境,而且准时、快速、便捷又实惠,还能跟其他交通方式无缝对接,让人觉得厦门解决百姓出行问题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记者郑智维: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个人认为,将公交通到山里解决了制约沿线村庄发展的大问题。在扶贫工作中,交通行业所能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