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姑娘的故事(1) 初到厦门的苏格兰姑娘 1895年鼓浪屿上的“姑娘楼” ——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藏 1885年12月,仁力西到达厦门,“我们第一个参观的就是学校”。 ——选自《仁姑娘》一书 厦门晚报讯(文/图 黄绍坚)“安姑娘和我,将住进刚刚清洗和油漆一新的‘姑娘楼’(the Ladies′House)。房子位置极好,一眼可眺迷人的大海。” 1885年12月11日,一位来自苏格兰的24岁的年轻姑娘杰西·约翰斯顿(Jessie M. Johnston,1861-1907年),乘船到达厦门鼓浪屿。几天后,在给家人的信中,她详细描述了对鼓浪屿及鼓浪屿岛上“乌埭女学”的第一印象: “我们到达厦门的那天早晨,天空阴沉。幸好,鼓浪屿岛上的沙滩与房子,与(苏格兰)家乡景色非常相似。不久,(英国长老会)倪为霖先生(Mr. McGregor)和安姑娘(Miss G. Maclagan)登船,接我们上岸吃早餐。安姑娘和我,将住进刚刚清洗和油漆一新的‘姑娘楼’(the Ladies′House)。房子位置极好,一眼可眺迷人的大海。房后是座小山,山径峰回路转,可以引导我们登临山顶那块灰色巨石之上。 “你当然能猜到,我们最先拜访的地方之一,是去一所学校。比起我们在其他地方参观过的学校而言,它毫不逊色。我们受到孩子们热烈欢迎,这真令人鼓舞。我真希望那些在家乡和我们从事同样(教育)工作的人们,可以和我一起站在这个明亮、通风的教室里,听着从各个角落里传来的孩子们用中文的问候:‘平安’。 “我们参观学校后的第一个周六(1885年12月12日)上午,早餐之后,我接到消息说,整个学校的师生都要来见我。我还来不及下楼迎接,就听见登楼的脚步声,随即,全校23名女生、她们的舍监、老师,两两成行,走上楼来,挤满了我们的房间。我在客厅里等候她们,但她们一齐涌进,我只能无助地微笑着,以回应她们此起彼伏的美好的祝福话语。 “短暂的沉默之后,多亏安姑娘帮我解围,她既向我解释一些孩子们说的祝福话的意思,也向她们说明,我是多么希望能尽快理解和使用她们自己的语言与她们交流。我还在发愁如何接待这些客人,她们倒是毫不见外,开始参观整个房间,并对房间里的物品一一仔细查看。幸好我们东西不多,否则整个参观,将是一个漫长且单调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客人们很高兴,并提出想参观我们的卧室。得到安姑娘同意后,整群孩子一拥上楼,很快,我听到她们在大声谈论我的长统靴和便鞋,并发出笑声。看来,孩子们事先得到承诺,在我住进来之后,她们可以来参观这座房子。她们对房间里我父亲的一张照片非常感兴趣,因为她们原先听说过他。这里的几个人、包括学校老师,都还记得他,这真令人高兴。 “女孩们都很好奇,想知道我会不会唱歌,还想知道我会起什么样的中文名字。最后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但我听说,我的中文名字将会是‘仁’(Jin),这个字的中文发音和我的姓Johnston很接近,并且它的意思是‘爱’。‘安姑娘’麦克拉根小姐也有一个中文名字‘安’(An),意思是‘安乐’,看来,住在厦门的‘姑娘楼’里,肯定是个安乐窝!” 明亮通风的教室,聪明而调皮的女学生,热情友好的同事,舒式惬意的居住环境,美丽又充满家乡风格的小岛……这位杰西·约翰斯顿小姐,一下子就爱上了鼓浪屿。日后,她将以“仁力西”、“仁姑娘”这个中文名字,为鼓浪屿上的人们所熟悉,并记忆至今。 |
相关阅读:
- [ 04-24]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在厦门市少儿图书馆与你“亲密接触”
- [ 03-23]63岁"李白"是"暖男" 濮存昕主演话剧《李白》首次登鹭
- [ 01-23]“第二届两岸中国文学研究座谈会”在台召开
- [ 08-24]两岸知名作家学者齐聚鹭岛 交流切磋话传承
- [ 08-24]当年文坛反法西斯斗士后代聚厦 忆抗战时期的儿时经历
- [ 07-08]换一种方式走近冰心文学换一种心境走进文学夏令营
- [ 05-25]儿童文学作家黄辉教授孩子“怎样写好童话故事”
- [ 01-08]两岸作家在台对话女性文学 建议“一对一”结对互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