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民情 > 正文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农民画传承人柯国庆逝世

2016-07-07 11:51:55曾嫣艳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郑王恺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柯国庆创作了大量的农民画作。

【人物名片】

柯国庆:

1958年8月13日出生于同安新民镇梧侣村。同安农民画骨干画家,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同安农民画传承人。他的作品《锄头蓑衣舞》获中国第二届在京书画展二等奖,《粒粒皆辛苦》等5幅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精品收藏,另有众多作品屡获大奖。他的作品还曾作为礼品,赠送文莱等国。享年58岁。

他跟马良一样,从小喜欢学画,没钱买笔就折根树枝,在地上学着描飞鸟,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描游鱼。没有笔,照样学画画。不同的是,马良后来有了神笔,画什么有什么;他自从有了笔,把民间民俗特色挥在笔下,创作了大量的农民画作。

他病了,内心惦记有朝一日要将闽南民风民俗收入百米画卷;他走了,案台上还有未完成的手稿。

笔随心动既可画花鸟也可画婚丧

厦门日报讯 (文/图本报记者 曾嫣艳) 昨日中午,家人送走了柯国庆。一同送进火化炉的,有他的作品画册集,还有他的奖状。他的女儿伸出3根指头:“爸爸常说,给我3年时间,再赚3年,我就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创作”;他的儿子说,父亲的绘画造诣非常高,他把很多的创作手法灵活变通,走出了自己的农民画风,“再给他10年,他一定迎来人生的又一个创作高峰。”

柯国庆提起笔来,总是笔随心动,画花鸟鱼门神,画丰收场景,画婚丧嫁娶,画衣食住行,信手拈来。从白丁到大师,独自摸索数十年,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最早的启蒙老师是谁。

儿子柯登科猜测,父亲最早的启蒙老师是奶奶。“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拉扯带大。因为家里太穷,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他说,奶奶是村里有名的绣花能手,所以父亲从小耳濡目染,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穷得没钱买纸笔,奶奶会挑上一担地瓜,带着他到同安县城换钱买笔。虽是如此,多数情况下,柯国庆还是会学“马良”,放牛时用树枝、石头在沙地上画。黑炭、废电池的炭芯代笔,灶台、石墙、土地、晒谷场可作纸,打谷机,石墨,水车成“模特”。以至于多年后已功名成就,他看见简陋的石墙时,还会在墙上糊上水泥、捡起树枝作画。

“他的启蒙‘老师’也可能是连环画、小人书。”女儿柯静缘说,父亲14岁开始接触农民画,自学成才有了一定基础,就跟着本村老一辈农民画家柯朝订学绘画。25岁才进入县城举办的农民画学习班学习。她说,父亲把珍藏的小人书当宝贝一样,装在涂了防锈漆的铁箱里,每次搬家都是先搬小人书,三次家搬下来,一本都没丢过。

 

作品欣赏

心存执念创作农民画界的“清明上河图”

“上世纪80年代家里穷,为了挣钱养家,他骑着破自行车,带着一块钱,揣着一包饼干,出去就是一整天。”柯静缘说,那时候父亲还没有名气,为了养家糊口就到一些公庙、祠堂找些活做,白天给庙宇画门神、壁画为业。晚上或者闲暇时,才投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到这几年也是这样,白天上班,晚上画室的灯亮到半夜两三点。”

长年的坚持和努力使柯国庆的声名日益远播。他创作的“农家福”参加了福建省农民画展获得铜奖,其他作品还先后入选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出国巡回展,他逐渐成为同安农民画活动领头人。

柯登科说,父亲的秘籍是常年随身带着铅笔和小本子,细心观察周遭的人和事物,一受启发、一有灵感就在他的小本子画草稿。这些都是他丰富素材的来源,也使得他创作时经常不需草稿就一气呵成。久而久之,柯国庆还成了泥塑、瓷画、壁画、宫庙庙宇等古建筑的彩绘、剪料、浮雕等装饰画的行家。柯静缘说,父亲经常会参观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展,“他喜欢观察别人的作品,研究、揣摩人家的优点,虚心钻研、学习感悟,把精髓吸纳到自己的农民画创作中。”她说,父亲看到人家做泥塑,回来后也给自己整一套工具,自己捣鼓摆弄,“他喜欢将各个领域的艺术手法融合在农民画创作里。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都在做与画画有关的事情。”

从生病确诊到病逝仅两个月,柯国庆没交代就走了。柯登科说,父亲在弥留之际已神志不清,不能言语,只有昔日老友到访床头,提起要给他制作一本专辑画册,他的双眼放光有神。女婿说,岳父抱有遗憾,“他的心愿是创作一幅农民画界的‘清明上河图’。用百米长卷展示闽南地区最为纯粹的农民生活,把送王船等闽南民俗收纳其中。”

用心感染子女耳濡目染走上艺术道路

痴迷于农民画的柯国庆不仅自己潜心创作,还言传身教地对家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柯登科是小学美术老师,女儿柯静缘是中学美术老师,弟弟柯永德在他影响下也走上了创作农民画之路。

“两三岁时,父亲就经常背着我在家里画古建筑的瓷砖壁画,”柯登科说,他是在父亲的背上受启蒙。柯静缘说,父亲从不强迫他们学绘画,所以她是在9岁时才“开窍”。“他知道孩子容易被色彩吸引,于是利用‘水粉’兑色会有变化,让我爱上了画画。”她说,父亲可能不懂得成套的教育理论,但是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们姐弟。长大后,父亲也经常会把自己的作品,与他们交流、分享。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