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晖在翔安隧道里工作
海西晨报讯(记者 吴斯婷)海面下70米深处的翔安隧道服务隧道里,一群人挥汗如雨地工作,为厦门柔性直流工程保驾护航。7月2日晚7点多出现在《新闻联播》里的这一幕,让全国观众认识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电缆班班长陈朝晖和他的同事们。
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谁是身边的好党员?“七一”前后,《新闻联播》开设了特别栏目“说说身边的共产党员”,7月2日晚的《新闻联播》,用陈朝晖的故事给出了答案:“党员要当带头人。”
透过下面3个镜头,晨报为您讲述厦门这位党员的故事。
镜头
隧道巡线衣服能拧出水
“挺激动的,没想到我们这么平常的工作能上《新闻联播》。”陈朝晖昨日对记者表示。其实,他的工作并不算平常。
作为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电缆班班长,陈朝晖和同事负责管理35千伏及以上到220千伏的交流电缆,以及正负320千伏柔性直流电缆,总里程320多公里。
去年年底投运的厦门柔性直流输电科技示范工程的电缆部分(包括翔安隧道段),就是他们负责的部分。投运时,这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电缆工程,对厦门电网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夏天,可以说,厦门人可以随时放心地开空调,和这个工程的保障是分不开的。因为比较重要,这一段是陈朝晖和同事们维护的重点。央视记者在厦门采访时,也专程跟随陈朝晖去了翔安隧道的一段———服务隧道里的工作现场。
海面下70米的隧道里,长年闷热潮湿。在这样的环境里,穿着长袖、长裤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就像蒸桑拿一样。在里面巡一趟线,要走四五公里,花上3—4个小时。陈朝晖说,这样一趟下来,连冬天都会满身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了,工作结束时,衣服常常能拧出水来。
工作很辛苦,但陈朝晖是这么说的:好的共产党员,首先要有工匠精神,工作中要吃苦在前,勇于担当。我们的一言一行要向身边的同事传递正能量,感染和激励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镜头
通宵抢修为了不停电
有一件事,输电电缆班的入党积极分子林智雄记得很清楚。
那是一次五天四夜的电缆故障抢修,因为时间紧,只能通宵干。林智雄当时刚到这个部门不久,到了深夜有点扛不住,陈朝晖让他先去车里休息一会,自己继续干。林智雄醒来时已是凌晨两三点,他下到电缆工井里一看,陈朝晖还在埋头抢修。
那个瞬间,林智雄非常感动。“班长作为一个老党员,很多事都冲在前头,在抢修、检修、故障处理的时候有共产党员在,就觉得比较有靠山、心里踏实,因为他们在干活时有责任心、要求高,也能传递一种正能量给我们。”
紧张的抢修工作对陈朝晖来说是常态。他告诉记者,电关系到市民生活,作为管主网设备的电业人,如果遇到问题不及时抢修,就会造成大面积停电,所以需要抢修的时候必须顶上。
“这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
镜头
带头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柔性直流工程对厦门意义重大。建设施工时,曾遇到海底隧道内空间狭小、环境潮湿、粉尘大的难题,这些都是电缆接头施工的大忌。
陈朝晖和同事们发挥党员的创新精神,发明出先进的直流电缆施工“手术室”,应用到施工现场,为整个工程工期提前送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一个基层一线党员,今后我不仅要在技术、动手能力方面带头,在创新上也要带头做好。利用科技的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陈朝晖说。
陈朝晖原声
从父亲身上
看到党员的伟大
我佩服的党员是已过世的父亲,他生前也是一名党员、电业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地工作。
我记得,1988年的厦门第一电力进岛通道海缆工程,父亲作为主要负责人,早出晚归,有时还吃住在工地。退潮后,为了赶时间差,他也跟敷设人员下滩涂拉电缆,回到家满身泥土,那时我才懂得这就是共产党员啊!
虽然父亲的工作很平凡,但我觉得他做的事情很伟大。现在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时刻在为城市带来光明,我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