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参加海峡论坛的台胞嘉宾参观海沧区海虹社区,与社区演奏队同唱闽南歌曲。(资料图/记者黄嵘摄)
金尚社区居民向参加论坛的台湾嘉宾赠送书法作品。
台胞义工在厦门参与为社区孤寡、空巢老人包粽子的志愿服务。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卫琳 通讯员 白龙翔 图/市民政局提供(除署名外))近年来,厦门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引领,在拓展两岸社区交流合作上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积极探索,厦台两地一批社区、村(里)先后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两岸基层社区在频繁热络的往来中互相汲取社区治理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为提升社区环境共同努力,一系列交流互动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家建得更美。
今日上午,第三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在厦开幕。来自台湾的村里长、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大陆的社区村居主干、社区治理专家260多人将参加论坛,交流社区治理经验。
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期许,让两岸同胞在社区治理方面展开了越来越多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厦门在拓展两岸社区交流合作上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了解,目前,厦门有38个镇街与台湾54个乡(镇、区)进行对接交流,21个社区与台湾21个村(里)结成对口交流社区,两岸社区工作者和基层民众通过这一座座友好桥梁,交流互访趋向常态化,在各类驻点交流、考察学习、经验分享活动中碰撞思想,启发创意,促进两岸社区发展。
两岸社区结对加深往来学习
“台湾社区利用社团号召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建设。”两年前,湖里区殿前街道的社区干部黄薇曾赴台学习,收获不小。这是厦门首次派遣社区工作者到台湾社区驻点学习,参与台湾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后,社区发动台胞台属和其他居民一起组建了“银发加油站”、“巡守队”等社团,实现自我服务。
一批台湾里长先后来到厦门参观交流,在考察美丽厦门典范社区的过程中收获社区治理新思路。去年,台北市剑潭里里长毕无量在厦门前埔北社区参观交流时,对智能取件的“鸟箱”印象很深。毕无量说,两岸社区之间的互相观摩令他收获很大。
两岸社区的合作在人员密切往来间朝向机制化、常态化与社会化方向发展。厦门推动公益、慈善、服务类社会组织与台湾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同时以论坛、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推动两岸社区专家和优秀实务工作者互通社区建设前沿成果和先进理念,让更多社区治理好经验在两岸之间传递。
深化社区合作携手共同缔造
在创新社区治理的实践道路上,“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厦门提供了目标方向和行动指引。近年来,不少社区在共同缔造行动中引入台湾专家的专业优势,搭建两岸专家、社区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共同缔造工作坊”,创新推动社区新发展。
去年,思明区厦港街道引入台南市文化协会参与推动沙坡尾避风坞改造工作,成立社造中心,试点社区营造工作。社造中心通过“文化引导、活动带动”激发居民、商家和企业自我管理、服务厝边的热情,调整商业业态,让“老厦港”文化特色逐步转化为经济生产力。
在海沧青礁村院前社,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规划师李佩珍正带领一支团队助力院前社的发展。团队接受海沧区聘任后,李佩珍等人开始挨家挨户了解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围绕闽台生态文化村的方向展开建设。如今,院前社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厝吸引不少游客到来,城市菜地的开发模式提升了经济效益,老村落焕发出新面貌。
这种两岸参与的共同缔造新模式,为厦门的社区治理和建设注入一股新风。
培育社区精神居民共同参与
促进两岸同胞融合参与,是深化两岸社区交流合作的关键。厦门通过推动两岸社区开展歌仔戏、闽南语歌曲等地方戏曲艺术交流合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两岸宗亲、宫庙理事会联谊平台,开展郑成功文化节、福德文化节等特色民间信仰活动和两岸姓氏宗亲寻根问祖、族谱对接、宗亲联谊等活动,不断增进两岸同胞情感认同,培育社区精神,吸引在厦台胞融入当地社区建设。
在海沧区海虹社区居民大学里,义工教师队伍当中有许多主动“找上门”的台胞。台胞陈若水在这里开设国学带读课,很受居民欢迎。住在兴隆社区的许多台胞组成了“马路天使”、“绿色环保”等志愿小分队,将台湾的志愿服务精神带到兴隆社区,不仅主动参与社区义务服务,还带动更多居民一起为社区服务。厦门不断培育社区发展理事会、社区居民大学、邻里互助促进会等社区组织,开展慈善、文体、公益、环保等主题活动,吸纳台胞共同参与。
厦门构建了台胞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工作机制,官任社区的王万发、兴隆社区的熊麒等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的台胞先后被聘任为社区主任助理,他们带来了台湾社区治理的经验,不仅为社区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完善社区服务增进情感融合
让台胞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融入社区生活,成为厦门创新社会治理的一大特色。不断完善的社区服务,让台胞在厦门感受到家的温度,增强了归属感。
厦门积极引导社区设立台胞服务中心、“台湾青年创业辅导站”、“台胞之家”等特色服务平台,为台胞就近提供生活资讯、政策服务等。例如,湖里区兴隆社区设立了专门的台胞服务台,为台胞提供医保、社保、出行、子女就学等各种基本服务;设立对台工作联络员,负责每个台胞家庭的日常联络工作,随时关心和关注他们的生活;设立“台胞之家”,保障台胞台属活动有场地、休闲有去处、娱乐有场所,社区经常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增进台胞和居民的友谊。
在台胞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厦门鼓励成立了“调解委员会”、“个人调解室”,选择热心且有群众基础的台胞担任调解员,针对台胞、台企的纠纷提供调解服务。不断完善涉台法庭、涉台海事法庭、涉台检察室以及聘请台胞担任人民陪审员、检察联络员等创新性做法,完善了司法服务。
【同步】
两岸12对社区 今日签约合作
范围由厦门扩至榕泉漳等地
今日上午,第三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将在厦门开幕。来自台湾的村里长、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大陆的社区村居主干、社区治理专家共260多人将参加本届论坛,交流探讨社区治理经验。记者提前获悉,今年论坛上将有12对海峡两岸的社区签署合作协议书,两岸签约社区的范围由厦门扩大至福州、泉州、漳州等城市,这成为两岸基层社区交流进一步深化迈进的有力注脚。
签约合作
借鉴社区建设好经验
厦门思明区镇海社区、湖里区坂尚社区、集美区康城社区、海沧区海虹社区、同安区东山社区、翔安区莲塘村将分别与台北市忠顺里、台北市明兴社区发展协会、台北市湖滨里、台中市福平里、台北市指南里、新北市厚德里签署协议。台湾的社区营造理念方式与厦门的“共同缔造”行动有许多相通之处,即将签约的两岸社区之间有不少好经验可相互学习。
台中的福平里是个干净整洁的社区,这得益于社区成立的环保志工队定期打扫大街小巷。志工还挨家挨户收集旧报纸等,经分类后转售资源回收商,作为社区慈善基金。海沧区海虹社区洋溢着文化气息,社区居民大学的成立不仅吸引居民走进课堂提升文化素养,居民还发挥特长自荐担当老师,社区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在台北忠顺里,平均每20人当中就有一名担任小区志工,并细分为巡守、环保、保健、值班等不同小组。社区里的瓷画艺人志工免费教居民在瓷砖上作画,烧制定型后嵌在墙上,建成“忠顺壁画”、“女儿墙”等,社区环境既美观又有艺术性。而思明区镇海社区成立“邻里互助促进会”,吸纳许多热心人士为社区做贡献,善德社工、平安银行等近40家会员单位和有一技之长的26名社区达人,为有需求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了上门理发、医疗、水电维修、“代购代办”等各种服务。
嘉宾交流
探讨“共建、共享、共融”
按照签约协议,两岸社区将在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加深互访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社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共享双方的发展经验,共创两岸和谐社区。
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在两岸基层社区工作者和社区治理专家学者之间搭建起交流平台,促进两岸社区交流交往日渐热络。今年,论坛将围绕“共建、共享、共融”主题,进一步深入探讨两岸社区治理实践融合。两岸社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将就“精细服务、共享发展”和“多元参与、深度融合”两个议题展开探讨,两岸嘉宾还将考察厦门典范村居。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共同主办,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福建省社区建设促进会、台湾社区发展协会联合总会、厦门市两岸社会组织交流协会、厦门市社会工作协会承办。
【经验】
思明区:社区治理 欢迎台胞参与
思明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化两岸基层双向交流,组织基层干部赴台开展“点对点”交流考察,邀请台湾里长来厦与领导干部和社区干部分享台湾社区营造经验。鼓励社区里的台胞参与社区治理和同驻共建,成立O2O模式的台胞联谊平台,在线上开设微信公众服务号和台胞微信朋友圈,宣传政策资讯,讲述台胞故事;在线下成立“思明台胞驿站”联谊点,组织丰富活动,搭建台胞自我管理、联谊互动的载体。
湖里区:聘请台胞 任社区主任助理
湖里区引进台湾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社区发展顾问,助力辖内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发展。聘请住在社区的台胞作为社区主任助理,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提供台湾社区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带动了社区台胞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在台胞相对聚集的社区建立台胞服务社区组织、成立各类台胞志愿服务队,推动了台胞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增强了台胞的社区融入度和归属感。
集美区:社区骨干 加强互访交流
集美区积极加强与台湾社区的互访交流,2015年共组织4个镇(街)的村(居)共同缔造骨干赴台,先后深入台北市、台中市、新北市的20多个社区考察交流,学习有关社区营造、平安创建、志工服务、社区养老等先进理念和做法;同时,杏林街道邀请台中市南屯区交流团来厦参观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成果,杏滨街道邀请台北市内湖区嘉宾,侨英街道邀请新北市板桥区嘉宾,开展对接交流活动,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
海沧区:邀请台湾专家 培训社区规划师
海沧区民政局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签订社区缔造项目协议,邀请台湾专家分别深入兴旺社区、海虹社区、院前社、山后社开展社区规划师课程培训。台湾专家带领兴旺社区规划师、新阳街道共同缔造工作人员等团队开展参与式工作坊;海虹社区学习台湾经验,进行春季社区大学招生简章和课程设定;山后社持续开展妇女晚间课程共造家园的学习;院前社打造闽台生态文化村。两岸社区共同缔造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同安区:特色民俗 搭起交流之桥
同安西柯镇吕厝社区华藏庵的“迎王-送王船”活动已有600多年历史,台湾许多地方的送王船习俗,大多源自同安吕厝华藏庵。两岸以此民间信仰加深往来,2014年,台南、高雄、桃园、台北、新北先后组团到吕厝开展送王船文化交流;吕厝社区及华藏庵管委会组团到台南市大安区安定乡苏厝里万年殿参观万年殿送王船活动。今年,金门金城镇下湖、新北市淡水镇埤岛里组团到吕厝参加闽台送王船“迎王祈福”活动;台南正统鹿耳门圣母庙组团到吕厝共同探讨“闽台送王船”申报世遗。
翔安区:传统文化 成为交流窗口
翔安区积极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两岸社区交流中的窗口作用。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武术协会、南音协会、戏校等团体经常赴台交流。2015年闽台(翔安)宋江阵民俗文化节期间,台湾高雄内门顺贤宫宋江阵、台南大学创意宋江阵应邀参赛表演;今年,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派出大陆首支少年女子宋江阵团队赴台参加“高雄内门宋江阵嘉年华活动”。蔡厝村、彭厝村等经常与台湾同名村开展两岸同名续缘交流活动。
【相关】
“2015中国社区治理
十大创新成果”揭晓
思明区进入前三
日前,由民政部组织开展的“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遴选活动结果已结束社会公示,厦门市思明区“社区参与式治理工作坊”名列“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之一,进入前三名。
思明区以共同缔造的理念方法,创新“社区参与式治理工作坊”模式,搭建了政府与群众、社会组织、专家团队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长效互动合作平台;通过筹建工作坊,由政府部门作为协调保障者,居民群众作为核心参与者,组建由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社会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工作坊技术支持团队。
工作坊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梳理出群众关注的共同议题,由专家团队围绕公共议题开展专业的调研、咨询活动,形成直接反映各方意见的初步解决方案,之后通过“开放空间讨论会”等参与式协商机制,聚焦职能部门、居民、商家、社区组织等各方关注要点,最终形成经民主协商后获得群众认同的解决方案。同时,工作坊借助专家团队,培训热心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居民,组建“社区规划师”队伍,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引导居民群众、店铺商家组成各类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
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社区发展过程中,居民意见多但参与少、组织多元但协同难、各方利益冲突难协调等问题,提升了基层民主协商的规模化、常态化、科学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