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厦门六中首获全球青少年科技竞赛“世界杯”大奖

2016-05-25 08:40:07杨继祥 林岑 黄晓珍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六中高中学生在第67届国际青少年Intel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奖。

  六中学生展示“带碟刹蓝牙无线遥控电驱动滑板”。

  六中教师对学生的创意“把脉问诊”。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杨继祥 林岑 图/本报记者黄晓珍)5月8日至15日,在美国凤凰城举行的第67届国际青少年Intel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上,厦门六中蔡炜桢、颜明两名同学带去的高中集体参赛项目《带碟刹蓝牙无线遥控电驱动滑板》获得三等奖,创造了中国大陆代表队最好成绩。

此外,厦门六中还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2015年,厦门六中获评首届全国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

2014年,厦门六中获评第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和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优秀学校”;

2013年,厦门六中成立全市首个“青少年科学院”。

回溯厦门六中“创造教育”发展的时间轴,从小发明到大创造,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挂满了厦门六中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近五年来,六中的“创造教育”更是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

铺开创造教育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明创造

“同学,请帮忙填一下问卷,是关于教室采光情况的调查。”周一上午,厦门六中高一年级的李同学早早来到学校,挨个教室发放自己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

见到记者满脸疑惑,李同学解释说:“我正在做课题呢,这次我研究的是六中教学楼不同楼层的采光情况。”

原来,在厦门六中,做课题这样“高大上”的活儿不仅仅是老师要完成的工作,从去年开始,每人在三年内完成10个课题成为六中学生的新任务。

“你看,有开题报告、有实验过程、有研究总结,同学们想出了许多‘金点子’,比如《关于厦门二日游的设计》、《厦门六中师生幸福感调查》、《厦门六中应急逃生方案探究》等。”打开各年级同学正在做的课题合集,六中负责科技创新教育的教科室副主任郑勤秋老师自豪地说。

郑勤秋说,通过做课题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六中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与发明创造“亲密接触”,这样全面铺开的创造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技尖子。

在业界人士看来,六中学生做课题研究的灵感,不仅来自学科,而且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因此,课题研究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提升学习、探索的能力,而且能收获一份满满的获得感。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普及创造教育的受众面,厦门六中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已经举办了25届的六中科技节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在去年11月举办的第25届厦门六中科技节上,同学们围绕“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的主题开动脑筋。最终,76个展室共106个学生创造的项目在科技节上展示。同时,学校还请来厦门大学金牌机器人团队、厦门市科技馆工作人员等来到现场与学生互动,科技含量不可小觑。

如今,创造教育的“血液”已经融入六中的每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只要有创意,随时可向老师提交,老师会在第一时间给予指导,甚至请来厦门大学教授、市科协专家共同对学生的创意“把脉问诊”。

精品层出不穷

众多科技尖子在全国乃至国际科学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六中校园里,创新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国,六中学子科技潜能的光芒闪耀第67届国际青少年Intel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赢得各国专家学者的交口称赞。

从第30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二等奖,到省赛、国家赛的一等奖;从入围2016年中国科协青少年国际科技交流项目遴选培训暨国际青少年英特尔工程与科学大奖赛冬令营活动,得到了此次ISEF的入场券,到最终获奖,项目组师生不断改进,一路创新。

“在这场有全世界青少年科技竞赛‘世界杯’美誉的大赛上,六中学生能获得这样的好成绩,可见该校创造教育的含金量。”日前,市科协副主席郑颖聪专程来到六中,向获奖学生和指导老师表示祝贺。

“快帮我约个时间,我要请获奖老师和学生吃饭!”得知获奖消息,厦门六中原校长吴新岳难掩激动之情。在吴新岳的记忆里,像这样令他激动万分的时刻还有不少:当学生林华发明的《一种可改变重心位置的积木块》获得1992年北京国际发明展金奖,并获得该届发明展览青少年发明奖中唯一的最高奖——宋庆龄儿童发明奖时;或是在1999年,当学生黄国宏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成为全国首批13人中的一员时……

六中创造教育在抓普及的同时,精品也层出不穷,一名名科技尖子在全国乃至国际的科学舞台上大放异彩。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厦门六中师生累计获得国际、国家级奖项37项(总共已获得127项);省级奖65项;获得国家专利19项(总共已获得63项)。

筑起科学梦想

全市首个“少年科学院”在厦门六中应运而生

打开“古早味”十足的木头橱子,里面装着一个个旧茶叶盒、旧鞋盒;再打开这些旧盒子,吴清凉老师收藏的“宝贝”便一一呈现在眼前。

“双向假面具”、“立体五角星刻图版”、“多用途神奇教学尺”、“图钉钉拔器”、“可拆式经纬仪教具”……谈起眼前的这些“宝贝”,70多岁的吴清凉老师如数家珍。他说,在六中从教几十年,他收藏了许多孩子的发明。“对我来说,这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早在1981年,当创新之风刚刚吹进六中校园时,吴清凉就率先作为骨干,带领学生们开展“三小活动”(即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吴清凉指导的学生首次“出征”便捧回科学创造类全国奖,将六中师生的创新热情推向高潮。

随后,创思课、电脑、手工、钳工、缝纫等课程相继“上线”,在更广泛的领域,以课程的方式推动创造教育的改革。与此同时,吴清凉编写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教程》列入六中校本必修课程。从事创造教育的教师人数也大大增加,吴伯陵、陈宙锋、段俊、邱永祥等优秀科技辅导员脱颖而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多年来,六中创造教育亮点频现:六中创造教育整体改革被省教育厅列为基础教育重点立项课题,获得“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

成绩面前不止步。厦门六中校长刘卫平表示,六中创造教育离“山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全方位帮助学生筑起科学的梦想,在刘卫平的发动下,全市首个“少年科学院”在厦门六中应运而生。

“少年科学院”从195名申请人中,评出“院士”16人、“研究员”26人、学员55人。“少年科学院”下设工程创新、社会与自然科学研究、智能机器人等7个研究室,并对应成立7个指导组。“少年科学院”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由学校聘请的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研究员、科普单位专家等组成。

在刘卫平看来,创造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而是要起到“引爆”作用,释放学生的潜能,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