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戏院变迁】
●延平戏院
延平戏院1931年投用,1942年太平洋战争后停业。
●鼓浪屿戏院
抗战胜利后,“和乐影业公司”租用它放映电影,改名“鼓浪屿戏院”。
●鼓浪屿影剧院
1956年起,改名为“鼓浪屿影剧院”。
●鼓浪屿电影院
1979年改名为“鼓浪屿电影院”。鼓浪屿电影院在鼓浪屿音乐厅建成后的1987年停映,并交由当时的鼓浪屿区文化馆使用。
延平戏院旧址。
当年电影《检察官》的海报。(李扬翻拍)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邬秀君 黄晓波)也许你从未想过,曾经会有这么一个地方:在那里,既有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供给,有肉蛋禽奶、海鲜水产以及各色时蔬的丰富滋养,又有袅袅南音的高雅,说书人天南地北、肆意挥洒的口若悬河,还有如痴如醉,沉浸光影世界的座无虚席。
今天故事的主角地处闹市,却又和闹市融为一体,物质和精神,在这座建筑里取得一个巧妙的平衡。她傍身于柴米油盐聚集的菜市场,也是鼓浪屿人休闲娱乐的常去之所,是鼓浪屿人抹不去的时代印记,更是留在鼓浪屿人心中光影绚烂的情怀。她就是曾经的延平戏院,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鼓浪屿电影院,如今她正静默着,任周围熙熙攘攘依旧。或许她也会对曾经带给琴岛人欢愉的时刻无比怀念吧。
这是一个现代化菜市场和一个文化娱乐场所神奇的交汇。而故事还要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一对旅缅华侨兄弟回国开发鼓浪屿说起。
“开映”
上世纪三十年代
菜市场楼上建戏院曾是全省最先进电影院
戏院内设楼下普通席和欧式风格设计的楼上雅座,观众席正对的舞台,是演戏、放电影、说书的场地
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是鼓浪屿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知名的华侨从海外回来,他们落脚鼓浪屿,给这个小岛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相较于黄奕住、林文庆等华侨,在缅甸发展的王紫如、王其华兄弟回到鼓浪屿算是较晚的。那是1928年的时候,踏上琴岛的那一刻,王氏兄弟深知,这片小岛依旧大有可挖掘的潜力,只是如何去寻找新的商机。王氏兄弟依旧从地产领域下手,于是先注册成立“如华公司”,便开始了他们在鼓浪屿置产兴业的大计。
王氏兄弟在缅甸打拼时靠拉人力车起家,后来创办车行。这些经历,多多少少使得他们关注的,是和百姓吃喝住行相关的领域。后来,他们去南洋槟榔屿(现在的马来西亚槟城)考察,看到人家菜市场经营得非常好,于是便将这些经验记在心底,而鼓浪屿市场便是以此为模板的。在1928年到1929年间,王氏兄弟先是买下现今海坛路15号地皮,并对要建的鼓浪屿菜市场做好规划。在1931年年初的时候,如华公司将规划方案提交给当时的鼓浪屿工部局。而此时,鼓浪屿另一华侨黄仲训刚围垦黄家渡海滩填地,也向工部局申请,想在黄家渡近龙头区附近,建一大型农贸市场。不过,聪明的王氏兄弟早已想好如何应对竞争:提供市场运营后的部分佣金给工部局,作为一部分巡捕的薪金。这样,得到批准后的鼓浪屿市场便开始建设了,直到大约1931年12月底,工程才全部竣工并投用。
新建成的菜市场场地宽敞,层高满足通风要求,给排水设施完备,摊位按商品种类设置,荤素干湿分区出售,是当时闽南地区最现代化的菜市场。只是,刚开始运营时,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去老菜市场,这里的生意并不如兄弟俩想象的好。于是兄弟俩便想出了在二楼建戏院的高招:戏院建成后,不但可以提供给剧团演出,还可以租给电影放映单位播放电影,这样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给市场拉来人气。
于是,在原先规划的三层建筑的鼓浪屿市场,二楼中部的东西横向处建了“延平戏院”。当时鼓浪屿并没有一个设施比较齐全的电影院,而延平戏院,则是以标准的电影院模式来建设的:戏院内设楼下普通席和欧式风格设计的楼上雅座,约710余个座位,观众席正对的舞台,就是演戏、放电影、说书的场地,室外有长廊,可供观众休息。当时的延平戏院是厦门乃至福建最为先进的电影院。建成后,菜市场又渐渐热闹起来,后来,这里便成了鼓浪屿人休闲娱乐的一个“重地”。
“剧终”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到鼓浪屿电影院看电影是岛上居民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当时买《少林寺》电影票甚至要托关系,影院工作人员下班得从后门溜走
“如果你走到鼓浪屿市场,在市场入口处的顶部,可以看到一片波浪形山花,上面写着‘鼓浪屿市场’五个大字。沿着右侧楼梯上去二楼,可以看见一扇拉栅门,在拉栅门的边上便是卖电影票的票房。”如今在鼓浪屿音乐厅工作的李扬,曾经在这个历史感十足的电影院工作过7年多,他目睹过在几乎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鼓浪屿人对于电影的狂热。
1979年10月,李扬成为鼓浪屿电影院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美工工作。刚刚改革开放,很多优秀的影片开始播放,看电影则成了最时髦的娱乐方式。曾经的延平戏院已更名为鼓浪屿电影院,也是当时鼓浪屿上唯一一个正规的播放电影的场所,自然成了那个年代岛上居民关注的焦点所在。据李扬回忆,当时正式播放电影之前,还会播放10分钟-1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的纪录片。如果是在现在,这种做法肯定会被骂,但当时的人们却能津津有味地仔细看完。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当时大家看电影的热情,显然“狂热”是再合适不过了。李扬依旧还记得当时播放《少林寺》时,人们的狂热程度——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关系去找电影院熟人买票,下班后他甚至得从后门溜走。
如果说居民对电影是“狂热”的,那么鼓浪屿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则是认真和朴实的,他们对于这份和电影相关的工作同样如此热爱。漆黑的影院放映厅,如果你来迟了,会有专门带位的工作人员带你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你对于剧情过于兴奋,忍不住高声话语,或者嗑瓜子声响太大,会有人用手电筒将光打到你附近,以示提醒。而到晚上电影放映结束,大家不会计较彼此工种的不同,一起来清扫电影院,当扫出成堆的瓜子壳时,大家相视而笑。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更为先进的播放设备出现,录像厅逐渐流行,同时,更多的休闲娱乐的项目也逐渐丰富起来,琴岛居民对电影的渴求,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浓烈。直到1987年2月,兼具电影放映功能的鼓浪屿音乐厅投入使用,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转到那里工作,鼓浪屿电影院才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在李扬的家中,当年他亲手绘制的精美海报,被他用相机一一翻拍下来,那是对一个时代怀念的最好仪式。尽管很多照片都是黑白的,但那却是鼓浪屿人彩色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