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史远良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研究改进技术设备。
东南网4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邓婕 通讯员 王星乐 文/图)近些天来,一块挂在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的牌匾引起了轰动——以该公司职工陈志坚命名的技术创新工作室由于表现突出,通过了厦门市23家首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验收。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2015年厦门市总工会推出的鼓励基层创新的方式。它是以一名在技术业务领域有专长、有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等作为牵头人,通过召集其他技能人才为成员,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研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的团队。
此前,有的企业部分职工缺乏创新平台,导致不少构想和优秀技能难以付诸实施。
“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陈志坚称,创新工作室采用“不拘一格万众创新”的方式来开展创新攻关,为职工创新技能提升提供了实训基地和平台,“创”出更多城市建设的领军人才。
工作室是大平台,让职工成为创新主人翁
阮天龙,厦门古龙食品有限公司史远良技术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是公司出了名的“闷葫芦”,但不擅交际的他只要走进工作室就会变得侃侃而谈,“我真的很喜欢待在工作室里研究技术攻关项目,因为把问题解决掉的感觉很爽!”
从劳模创新工作室到职工创新工作室,厦门各级工会都说,这是进步了,不仅打破了单一部门的藩篱,有效融合了各个部门技能人才,形成综合化、多元化用人模式,更有力推动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对于基层职工来说,更是喜闻乐见的一件好事儿,阮天龙说:“攻关不是科技人员专属,一线职工的创新力量不容小视。在工作室创新攻关中,大家集思广益,没有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之分,只要有点子、有想法,都有发言权。”
目前,史远良职工创新工作室共有工作成员8人,其中,机电高级工程师1人、机械工程师2人、高级技师1人、高级焊工1人、中级钳工1人,尽管该工作室成立时间不长,但已先后开展了自动排罐码垛系统技术改造、蘑菇类产品自动装罐等8个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而厦门另一个工作室——许继(厦门)智能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室,也是“大众创新”的典型。
2015年6月,袁传镇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领衔人袁传镇明显地感觉到一股新风在企业上下流动。在这个380平方米的办公区,几名中青年职工在攻关活动中充满了激情与自信。这个说,今年我们攻关了7个,还有2个,我们有信心将成果在年内转换为效益;那个说,我要在40岁之前,搞两个专利成果......
正是这股活力与势头,让袁传镇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开展了创新项目160余项,其中开发了ZHW12-40.5、ZHW13-126、ZF48-126、ZF -252等产品6项,经鉴定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项产品替补省内国内产品空白;获国家专利39项;获厦门市优秀新产品奖1项,市总工会优秀创新技术成果奖2项;获国网许继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国网许继集团公司科技成果2项。
工作室是孵化器,为“三大转型”输送创新成果
2014年对鼓浪屿居民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他们再也不用担心看电视、做饭、吹空调时突然断电了。
这样的改变不得不提到陈志坚技术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于2014年研发出海缆中间接头研制工艺,从本岛建跨厦鼓航道敷设第Ⅲ、第Ⅳ回海底电缆,海底电缆段从鹭江道环鼓轮渡售票处北侧入海,海上路径长约690米,两回电缆供电容量为1.9226万KVA,比之前供电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更加有力地保障了鼓浪屿的用电可靠性。
小小的工作室到底有多大能量?以最初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说,从2012年开始,厦门共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150家,获得专利251项,创新及攻关733项,成果转化601项,取得近20亿元的经济效益。
如今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于劳模创新工作室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两者都是围绕开展技术难题,带动一批年轻职工学技术,学业务。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不下指标,不限名额,只要符合条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先做,再进行验收,实现由要我创新变为我要创新的转变。
创新人才与项目专利的结合,让厦门市的职工创新成果“大迸发”:2015年一年,厦门全市职工技术革新3142项,发明创造1304项,获国家专利1383项,技能人才(劳模)师徒结对4417对,选树技能带头人7038人,为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蝴蝶效应还在不断显现。厦门麦丰密封件有限公司中的秦三洋技术创新工作室攻关研发出“自动洗模机”“自动切口机”“自动调刀机”等自动化设备,并陆续投入使用,这些设备在节能减排、改善工作环境、保证工人安全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陈志坚职工创新工作室制定每年按照工作计划至少完成1-2项创新成果,带动职工参与创新活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规划方案,并在2016年将重点开展高层居民楼竖井的防火防水改造研究,站房环网柜底板防凝露解决方案的研究。
小小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其实能量是大大的。
记者手记
“共同缔造”的工作室样本
□本报记者 邓婕
日前召开的厦门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要求群团组织创新工作平台和机制,把自身工作与共同缔造行动更好地融合起来。可以说,创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也是厦门市总工会适应新形势要求,与共同缔造有机融合,组织职工为美丽厦门建设建功立业搭建的一个平台。
职工创新工作室之所以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工作室顺应、满足了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结合。
创新工作室实现了创新成果向“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转化。创新工作室运用共同缔造的方法和理念,由专家创新变成专家和职工结合创新,从分散创新到合作创新的思路,调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开展企业之间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的相互交流,形成聚集效应,与生产、市场、城建、生活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降低了开发成本与创新风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的理念,将“创新”列于首位。全面创新,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积极响应,当职工创新工作室越“接地气”时,就越能把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调动起来,他们就能在实施“十三五”规划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