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鼓浪屿社区医院就诊。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莼 通讯员 黄光华 陈惠婷)在2015年底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中,“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成为全国医改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工作,从2012年就开始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日前,“深化改革看厦门”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了厦门的分级诊疗试点。
4月5日上午10点,鼓浪屿社区的朱亚卿阿姨出门买菜时顺便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了一趟,径直到一楼的健康管理师门诊找到健康管理师钟土秀。在钟土秀的指导下,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血糖、血压等基本检查,并将老伴接下来一个月要吃的降压药开齐带回家。她说,这是“三师共管”为她带来的便利。
健康管理师为患者提供便利
“每隔两三天,我都会来社区医院找小钟,做个身体检查。”朱亚卿告诉记者,自己已经84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并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即便是这样,我也在他们这建档了,一有空就来量量血压、测测血糖,也算安心。”
朱亚卿说,今年85岁的老伴黄亚西患高血压很多年,每回取药都要坐船到市区,再坐车到第一医院,“等船、等车、排队、看病、取药,一去就是大半天,费时又费力,而且取得的药只够一礼拜,第二周又要去一趟。”自从去年3月,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实施“三师共管”后,不仅取药方便,更有健康管理师与他们“结对子”,“小钟三不五时就会打电话给我们,甚至到家里询问病情。如果病情有变化,她会帮忙安排社区全科医生调治,全科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健康管理师会帮忙转诊给第一医院的专科医师,现在老伴对高血压的治疗很放心!”
事实上,健康管理师钟土秀初次登门为黄亚西和朱亚卿建立“健康档案”时,两位老人的内心是拒绝的,“甚至以为我们是骗子,电话也被他们挂掉。”钟土秀说,经过多次的努力及居委会社区网格员的帮助,两位老人才渐渐接受她。现在,钟土秀只要有空就会到两位老人家中“串门”,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指导他们健康饮食、合理用药,与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人腿脚不便,我多上门也是应该的。”
上个月中旬,钟土秀例行给黄亚西打电话,询问病情,却怎么都联系不上他,“家里电话一直没人接,朱亚卿阿姨也没到医院来。”她担心两位老人的情况,便趁着下班的空当亲自到老人家中,“好在我及时到家里看望,一量血压发现血压值高了不少呢。”原来,健忘的老先生竟连续5天忘记服用降压药。钟土秀立即联系全科医生,并用爱心敬老车将黄亚西接到社区医院接受治疗。
社区医院门诊量增长43.67%
像黄亚西和朱亚卿这样,安心留在社区医院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病的例子已经不在少数,在厦门,越来越多的慢病病人对在社区医院的体验感到满意,更乐于给家门口的医院点赞。
据统计,2015年厦门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达到560万余人次,相比2014年的39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了43.67%。其中高血压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56.29%,糖尿病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115.86%。“糖友网”、“高友网”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入网病人由2014年的3024人,激增至“糖友”15598人、“高友”21608人,两网合计37206人,较2014年呈现10倍增长。大量的病人下沉到社区就诊,与之相对的是,厦门的大医院也得到了“减压”——作为厦门公立医院典型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的门诊量就下降了22%。
更值得关注的是,分级诊疗也带动了其他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从大医院下沉到社区医院。例如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关节痛、骨质疏松、慢性胃炎等病人选择在社区医院首诊的情况大量增加。
“厦门模式”已纳入国务院指导意见
过去,大医院“人山人海”,犹如“大超市”,三甲医院的任务本来是解决疑难危重疾病,但常被慢性病、常见病“淹没”,医疗水平难以提升。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大量慢病、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下沉到社区,大医院“瘦身”了才能腾出精力向“精品店”发展,推动“双主任制”,更多地关注学科建设,打造领先特色学科。
现在,“医院放得下、社区接得住、百姓乐意去”的良性共赢局面在厦门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和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等综合政策,厦门引导大医院不再追求普通门诊量,通过名医进社区“师带徒”等举措和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承接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通过调整收费价格和医保报销比例,引导老百姓到社区就诊。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厦门探索的有益尝试吸纳其中。随后,国家卫计委在上海召开全国分级诊疗现场会,厦门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代表介绍经验,并参与全国巡讲作政策解读。这意味着,“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项目的可复制、可推广已基本实现。这个模式对于社会治理、完善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我市还在莲前、开元、嘉莲、鼓浪屿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完成家庭签约2万余人。
【部门声音】
引导群众
乐意回家门口看病
作为国家医改试点城市,我们在医改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美丽厦门、健康先行”。获得“中国政府创新奖”仅仅是厦门医改的新的起点,这将鞭策我们继续前行。
厦门市政府已出台《厦门市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同时,将增设一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改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配备投入,加大招聘编内人员力度和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力度。
改革永远在路上。医改必须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医务人员有积极性,才算是真正的医改,实实在在的医改。
——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
相关链接
1、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就诊,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我国目前还处在初步摸索阶段。
2、厦门的做法是“慢病先行,急慢分治,上下一体,三师共管”。不搞“一刀切”,不搞“一窝蜂”,循序渐进,柔性引导群众心甘情愿地回到家门口看病。这些举措很多是全国首创,实施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切实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赖。
3、专家点评:
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认为,分级诊疗是一个很好的医改切入口。分级诊疗不仅带动了厦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改革,最大化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社区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的服务水平,也带动了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适当地提高了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了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等。大医院从之前熙熙攘攘的“大超市”,逐步向解决疑难重危疾病的“精品店”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