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俗活动 激发传统民间信仰
2016-04-10 10:44:22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两岸上千信众参加厦门霞城城隍庙350周年庆典 后溪霞城城隍庙(后溪城隍文化节) 见证两岸民间信仰渊源 自古以来,“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所以,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集美后溪镇城内,又称霞城,就有一座已有355年历史、闻名海峡两岸的城隍庙。 这座城隍庙的规模据说是全省最大的。前后共两殿,正殿供城隍。赏罚分明、刚正不阿的“城隍爷”,强化了人们对公正、公平的维护和追求。而立于庙中的“临海门”石匾,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城隍庙成了两岸亲情互通与民间信仰文化交融的圣地。 “历史上记载,城隍庙曾于1958年被毁。今日霞城城隍庙的复建,与台北市的霞海城隍庙密切相关。因为,霞城城隍庙不仅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更是台湾其他城隍庙的‘太祖庙’。”后溪村村主任、霞城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周勇坚说,早在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因此取名“霞海”。此后台湾其他地方也纷纷从霞海城隍庙分炉,在本地建起城隍庙。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陈氏第六代子孙、台湾霞海城隍庙的主事陈国汀多次派人来大陆寻访“祖庙”,未有所获。他一直希望能达成先辈的遗愿,能回大陆祖庙祭拜。至上世纪90年代初,台商陈文庆一行再次受托来到厦门寻根,偶然得知集美后溪城内村的城隍庙内有一块写有“临海门”字样的石匾,再仔细对照史料记载,确定这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台湾城隍庙祖庙。 随后,陈国汀、陈文文兄妹开始四方筹措资金,重建祖庙。周勇坚说,“早年是我们将民俗传给他们(台湾人),现在是他们帮衬我们。相互支援,携手共建,毕竟是同根、同源的。” 祖庙重建了,香火再度旺盛。然而,城隍民俗如宋江阵、阵头表演、家将、七爷八爷、迎神辇等却几近失传。借着每年台湾信众前来祭拜进香的机会,周勇坚特意请了几位懂阵头的台湾师傅给村里的年轻人“上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后来,周勇坚又带领一批年轻人到台湾实地学习,并将组建自己村庄阵头队的想法迅速付诸行动,并在首届城隍文化节上亮相。为此,阵头队的小伙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传承中,他们不再专横任性,而是变得毕恭毕敬,学会了尊重孝敬老人。村民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改善,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如今城内阵头队的规模已达100余人,有许多是“80后”、“90后”。可以说,阵头队组建后,不仅丰富完整了霞城城隍庙的宗教仪式和城隍文化,也让霞城城隍庙在类似的民俗活动中表现更抢眼。 “城隍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纽带,早已把闽台两地的骨肉乡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周勇坚说,挖掘城隍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城隍文化历史的了解,还能在研究中挖掘历史底蕴,弘扬孝敬、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进两岸互动交流。 |
相关阅读:
- [02-23] 厦门注重本地文化传承 两大元宵民俗长盛不衰
- [02-21] 两岸千余民俗人士齐聚厦门 办文化节弘扬慈济文化
- [02-22] 厦门:湖里荟萃两岸民俗文化 开启元宵欢乐派对
- [02-24] 厦门“装瓯”民俗犹在 制作技艺“偷懒”有新形式
- [02-26] 民俗与宫庙:城镇化道路上难以割舍的“乡愁”
- [04-07] 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明开锣 赏民俗逛旅游集市
- [02-22] 厦门:湖里荟萃两岸民俗文化 开启元宵欢乐派对
- [02-22] 厦门光明志愿者陪游客闹元宵 感受元宵民俗文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