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国际救济会相关档案。
整治提升中的鼓浪屿,文化和艺术的提炼与提升正在不断加快步伐。就在最近几天,鼓浪屿历史档案再添35份一手资料,为申遗提供了有力佐证;一场围绕岛上著名诗社菽庄吟社的研讨活动成功举办,收录相关诗词作品的《琴岛潮音》诗选举行了首发式;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团助力鼓浪屿申遗的系列专题音乐会拉开了帷幕,并将持续到今年10月。
厦门日报讯(记者黄晓波邬秀君)记者昨日从鼓浪屿申遗办和厦门市档案局获悉,鼓浪屿申遗在历史档案搜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发现的35份一手资料将对鼓浪屿申遗的核心价值提供有力佐证。
鼓浪屿申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完善鼓浪屿申遗所需的一手档案资料,之前,在厦门市政府的联系以及国家档案局的支持下,由鼓浪屿管委会和厦门档案局组成的工作小组一行4人,先后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档案,调档查阅并复制了包括奏折、公告、章程、报告等35份珍贵的档案资料。
该负责人表示,此次搜集的历史档案一方面验证了鼓浪屿申遗相关遗存点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一手资料。
在这些档案资料中,一份1940年的鼓浪屿国际救济会报告书,成了鼓浪屿国际社区特征的最佳佐证。该负责人说,鼓浪屿国际救济会由鼓浪屿本土绅商、华侨和外国人联合组成,日本侵占厦门后,大批难民涌入鼓浪屿。此时,鼓浪屿国际救济会在保护难民以及稳定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此次找到的鼓浪屿国际救济会的报告书,佐证了当时的鼓浪屿华洋共治的特色,也直接体现了鼓浪屿国际化社区的特征。
除此之外,该负责人还介绍,如1938年的鼓浪屿Recreation俱乐部章程的英文版档案资料,也为鼓浪屿核心遗产要素之一的鼓浪屿万国俱乐部的研究,补充了新的历史资料。
【相关】
吟出诗意的琴岛
《琴岛潮音》诗选首发
首发式现场朗诵菽庄吟社的诗词。
厦门日报讯(文/图记者 黄晓波)这里不仅有建筑和音乐,还有诗。昨日上午,菽庄吟社研讨活动暨《琴岛潮音》诗选首发式在鼓浪屿举行,十几位菽庄花园家族后人参与了首发式。
鼓浪屿菽庄花园与台湾林本源庭园,两座园林,一家主人,是闽台一家亲的实物见证。林尔嘉家族与夫人龚云环家族,是两个诗词大族群。他们在菽庄吟社的创作活动中,儒风文脉共聚集,美景诗情相融汇,是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样板平台。
《琴岛潮音》由文史专家何丙仲主编,收录了林、龚两大家族及有关菽庄吟社的诗词,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记忆跃然纸上。
“鼓浪屿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围绕近代以来这座小岛上的多元文化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何丙仲在首发式上说,对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菽庄吟社进行研究很有意义,《琴岛潮音》的出版也是挖掘岛上诗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背景
菽庄吟社才子
鼎盛期近两千人
中日甲午战争过后,台湾沦陷,板桥林家举家内渡,迁居鼓浪屿。林尔嘉怀念台湾板桥故居,于1913年在鼓浪屿修建花园,取名“菽庄”,与主人的字“叔臧”谐音。这里包容山海美景,独创园林艺术,遥望台湾故土。
1914年7月,“菽庄吟社”结社于鹿耳礁林氏府(八角楼),一开始就有300余人参与,几乎囊括闽台才子。之后,湘、苏、浙、京、粤等地文人墨客闻名而至,更有日本、新加坡、印尼华侨躬逢其盛,鼎盛期参与人数达到1978人。
【同步】
专业艺术院团
助力鼓浪屿申遗
系列专题音乐会将持续到10月,观众免票进场
爱好音乐的市民朋友请看过来——由市文广新局、鼓浪屿管委会组织推出的系列专题音乐会,近日在鼓浪屿音乐厅拉开帷幕。首轮系列专题音乐会预计持续至今年10月,助力鼓浪屿申遗。
据悉,首轮系列专题音乐会计划每周五晚上安排一场演出,共32场。演出将组织厦门歌舞剧院、厦门乐团、厦门市南乐团等市属专业文艺院团献演,形式包括交响会、室内乐、铜管乐、民乐和南音表演等,演出地点均安排在鼓浪屿音乐厅,观众可免票进场观看演出。
3月31日晚上的首演,邀请了厦门歌舞剧院厦门乐团,演出曲目包括弦乐四重奏《森林水车》、独唱《十月的风》、《厦门交响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