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探访厦门首个自闭症班 “星星的孩子”原来是这样学习的

2016-04-01 10:28:49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老师通过肢体接触,鼓励自闭症孩子。

一对一教学,让孩子对书本产生兴趣。

老师陪伴孩子开展晨间活动。

老师轻柔孩子的小手,每名自闭症孩子的安抚方式都不一样。

上课时,自闭症孩子容易进入自己的世界。

厦门日报讯 (本组文/记者 林路然 本组图/记者 张奇辉)厦门市首个公办自闭症班——“星星学园”于2014年10月在特教学校开班。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群“星星的孩子”过得怎么样?

明天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记者近日走进“星星学园”,探访这些自闭症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改变。

课程咋设置?

量身定做“工作卡” 开发孩子的潜能

早上8点半,记者来到“星星学园”,目前这里有两个自闭症班——一年级晨曦班和二年级朝露班,每班各有8名孩子,一年级为6到8岁,二年级为7到9岁。和普通的学校教室不同,两个教室门口各有一张程序表,上面贴着孩子的照片和任务图片。美美的照片旁是畚斗和扫把,这意味着今天她要负责完成扫地。

班级:老师和孩子“一对一”

记者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在上晨会课。

在晨曦班里,孩子们并排坐在贴着照片的专属椅子上,几乎每人身旁都有一位生活老师。任课老师坐在孩子们的面前,请他们互相打招呼。7岁的茜茜是班级里唯一的女生,她慢慢走到每名同学身边说“你好”。有时候,她会忘记同学的名字,有些不知所措,任课老师轻声地提醒她;有时候,她会莫名地走向别处,生活老师会把她带回。当她向最后一名同学问完好后,大家一起鼓掌向她表示祝贺。

晨会课后是晨间活动,孩子们跑到户外,有的骑自行车,有的玩跷跷板。辅助老师始终形影不离,和他们一起玩耍,保护着他们。据介绍,“星星学园”有8位任课老师和7位生活老师,孩子与老师都是“一对一”。

课程:打开盒子“做任务”

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星星学园”下午才会有实用语文、生活技能、实用数学、美术手工和音乐律动的课程,上午主要是个训和个人工作。在个训室里,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小源一对一跟着老师在纸伞上画花纹、涂颜料。任课老师蔡静雯说,小源有视觉优势,擅长选择颜色,因此个训时进行美术培养,这也是个训的目的之一——开发潜能,还有的个训能补偿缺陷。

同时,做个人工作的孩子齐聚在楼上的大教室里,每人有一张量身定做的工作卡。工作前,他们会先查看自己柜子上的工作卡,再取出对应的盒子开始任务。工作中,有的搭积木,有的穿珠子,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在一旁“打下手”。

“之所以用卡片教学,是因为自闭症孩子对视觉提示的认知度比较高。”蔡静雯介绍,低年级的工作比较有趣,随着工作完成度的提高,老师会加入系鞋带、握笔书写等项目,高年级的工作内容还将与就业培训相结合。

老师怎么教?

轻轻揉捏小手 孩子瞬间安静下来

当窗外割草机的马达声响起,小轩显得有些烦躁,他大声叫喊,拍打桌子。蔡静雯说,小轩似乎只对割草机的马达声格外在意,因为他去帆船上游玩时,同样听到马达声,却没有反应。

现象:

孩子举动奇怪 其实是想表达

在个人工作时间,小光坐在窗边,身旁的老师拿着螺母玩具,他的任务是拧紧螺母上的螺丝。但小光时而张开手指戳脸,时而在眼前晃动手腕,偶尔漫不经心地用手指拨动几圈螺丝,几秒钟不到,他又朝窗外望去……尽管小光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老师只是耐心地提醒他,别忘记拧螺丝。

“他们想要一个苹果时,可能不会说出来,而是把你推向那个苹果。”任课老师蔡静雯这样描述自闭症孩子。她说,自闭症孩子的感知觉极为敏感,周边任何变化都可能左右他们的情绪。但是,就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孩子虽然敏感,却不善于沟通,“孩子们做出别人看来奇怪的举动,其实正是想表达什么。”

应对:

日常观察找诀窍 走进孩子内心

在点心时间,小龙突然在教室里声嘶力竭地哭起来,还不安地来回踱步,嘴里断断续续地嘀咕着:“我要回家……找阿嬷……”原来,小龙吃了橙子,嘴里的溃疡处发疼,但他不会说,只能用发脾气来应对。蔡静雯立即抱住他,握起他的小手,轻轻地揉捏着。仿佛施了法一般,小龙瞬间安静了。“他很喜欢被揉捏手心。”蔡静雯说,这是老师们在日常接触观察中发现的。

“我不要创可贴……”大滴的泪珠挂在脸上,小龙忍不住地抽泣道。“来,张开嘴,喷一下,冰冰凉凉的可舒服了。”洪老师装作朝他嘴里喷药的样子,向他打趣道。其他老师打开电视机,轻快的卡通歌曲响起,小龙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了,安静地回到座位上。

在学校里,通过一对一教学,老师们更能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的快乐。

“他会用手指戳脸,是因为触觉很灵敏,而在眼前晃手,则是着迷于那种光影变化。”蔡静雯说,小光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老师们还发现,由于小光的触觉感知能力强,他最喜欢用手指揉搓丝瓜瓤,这样能让他平静下来。

学得怎么样?

孩子一句“生日快乐” 让老师特别满足

“老师,我来分点心吧。”吃点心前,绑着冲天辫的美美在座位上兴奋地举手,自告奋勇地想帮忙。蔡静雯说,这在两年前是想象不到的,在“星星学园”里,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并不轻松。

美美刚进学校时,总是答非所问,一见到老师就很紧张,或是用衣服蒙起脸,或是用手背捂起眼睛。在办生日会时,她不管身边的小朋友,看到蛋糕就抓起来往嘴里塞,就连她的父母也手足无措。

于是,老师们从问好开始,每天早晨见面时,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她不再害怕。蔡静雯还编了一个小狗过生日的故事,用一张张图片告诉她,过生日时应该怎么做。美美模拟小动物,看着提示图片,在一次次训练中学会祝福他人、送礼物、切蛋糕。如今,她是学校里进步最大的孩子之一,会主动向老师问好,还在上周老师的生日会上,送出了礼物,对老师甜甜地说:“生日快乐。”

“可能这些进步在其他人看来没什么,但却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满足。”蔡静雯说,一年级的涛涛进步也很明显。去年9月入学时,他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赖在地上不肯起来。老师想抱他,他还会踢打老师。放学回家时,他就在车上和爸爸妈妈发脾气。与家长沟通后,老师们才知道,原来他在上学前从未和妈妈分开这么长时间,有一定的分离焦虑。

于是,老师让涛涛的家长不再跟进学校。当涛涛抵抗时,老师用他喜欢的小铃鼓转移他的注意力。渐渐地,涛涛发现,赖在地上不再能引起大人们的关注,渐渐缩短了焦躁的时间。现在,涛涛能在校门口和爸爸妈妈说再见,自己进园后还主动放好书包。

(注:应学校要求,文中孩子的名字均为化名)

【特写】

馒头不再一口塞

慢慢学会掰着吃

涛涛是一名十分可爱的小男孩,但因为患有自闭症,他7岁之前,父母不敢让他与别人接触。当涛涛在家里大吼大叫时,邻居充满疑惑地询问,是不是家里养了小狗,涛涛的父母总是语焉不详。每当说起孩子,涛涛的妈妈常常忍不住落泪。

但当涛涛走进“星星学园”,涛涛的妈妈看到了儿子一点一滴的成长。涛涛原先吃馒头总是一口塞,老师就向他演示,如何先将馒头一块块掰下来,再细嚼慢咽。涛涛的妈妈知道后,也在家里反复教他,两个月后,涛涛就学会了吃馒头。“是你们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涛涛的妈妈感激地说,她现在能坦然面对现实,让邻居们知道孩子的情况。事实上,邻居们知道后都能理解,社区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

每个星期,老师要求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涛涛的妈妈每次都能写满一整张A4纸,竭尽全力配合学校的教学。最近,她告诉老师,涛涛坐公交车时,听到身后有撕开零食包装袋的声响,就立即转身,抢别人的零食。“这是因为涛涛喜欢塑料袋的声音。”老师解释说,千万不要觉得丢人,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尽快治疗孩子的症状。

【观点】

帮助一名孩子

就是帮一个家庭

“帮助一名自闭症孩子,也是帮助他背后的整个家庭。”任课老师蔡静雯深有感触地说,和涛涛的妈妈一样,很多自闭症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卸下身上沉重的包袱,跨过心里的那道坎。学校不仅能帮助自闭症孩子,也是帮助家庭的平台,老师会慢慢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蔡静雯透露,一个名为“家长互助联谊会”的微信群已经成立,组建不到一个月,已经集合了全市100多名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今后这个群还将壮大,服务更多的自闭症患者家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