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该症目前病因不明无药可医,但与父母养育不当无关,发现异常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厦门日报讯(记者楚燕通讯员厦童萱)4月2日是第9个“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今年主题是“自闭症及2030议程——包容及神经多样性”。厦门市儿童医院儿保中心学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徐秀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孩子不指不看不理人,要高度怀疑是自闭症。自闭症目前病因不明,无药可医,家长千万不要回避,要抓住孩子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积极康复干预。
自闭症
不是养育不当造成的
“在世界范围内,自闭症的发病率保守估计是6‰-7‰,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则显示达到1.2%甚至更高。自闭症已成为比较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徐秀解释说,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两大原因有关:一是专业人员和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有所提升,二是与环境因素有关。
自闭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很多患儿身上携带的可能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既不是遗传父亲,也不是遗传母亲,而是突变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突变,尚未明确。
“可以肯定的是,自闭症绝对不是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病因在出生前就有了,和养育不当没关系。”不过徐秀表示,患儿出生后疾病会发展,好的养育环境能让症状越来越轻乃至回归社会,不好的养育环境则会让疾病越来越重。
发现异常不要“等等看”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不愿和人交往。如果孩子不理人、不看人,不会用手指人和物,要高度怀疑自闭症。”徐秀说,自闭症患儿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表现出明显症状,有些敏感的家长在孩子几个月时就发现异样。
自闭症患儿听力没问题,但一两岁的孩子,你叫他的名字,他像没听到一样,不搭理人,也不看人,更不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关注,比如主动跑过来说“妈妈你回来啦”、“妈妈亲亲我”。他也不会用手指指点点给别人看,和别人分享信息。
“普通孩子1岁以内虽然不会说话,仍能通过非语言与人沟通,包括手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发出声音等,你冲他笑,他也会对你笑。而自闭症孩子这些方面都欠缺。”徐秀说,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只是发育慢一点,或是被宠坏了,“发现问题千万不能抱着侥幸心理,要尽早带到专业人员那里咨询。”
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但是这个病非常有希望被救助,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我们看到的希望越来越大。”徐秀介绍,救助的方法主要是科学的康复训练、教育训练,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患儿的脑还在发育,有很强的重塑性,通过大量良性的互动、训练,可以引向正常轨道。
“对于三四岁以内的小年龄段患儿,我个人推荐早期丹佛干预模式,简称ESDM,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来训练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弥补先天不足。当然,训练他的人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去学习这套干预模式的精髓。”
呼吁社会
多支持自闭症家庭
徐秀说,自闭症的康复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专业人员、家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要强调的是,父母的角色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面对一个刚刚被诊断的患儿,家长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家长采取回避的态度,可是,孩子一天天耽误的时间,是再也追不回来的。”徐秀说,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走出来,积极应对。她同时呼吁社会给予自闭症家庭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社会上流传的“自闭天才”之类的说法,徐秀表示,确实有部分自闭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很好,比如有的人钢琴弹得特别好,有的人过目不忘,但“天才”毕竟是少数,就像在普通人群当中,也有少数“天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