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杜晓蕾 图/闽南大戏院提供)“一部戏之所以存在,是我对这个时代的回应和对话”。这两天,香港“鬼才导演”林奕华的首部音乐剧作品《梁祝的继承者们》在闽南大戏院上演。这是继2013年携轰动全国的舞台剧《贾宝玉》来厦演出后,他再次为厦门观众献上作品。擅长改编名著、赋经典以新意的林奕华,这次将梁祝经典爱情,改编成在艺术学院求学的年轻人故事,以现代眼光解构经典。厦门为该音乐剧2016年全国巡演首站,接下去剧组还将前往上海、苏州、杭州、北京等地演出。
本周四晚,在“用创作与未来对话——《梁祝的继承者们》创作谈”讲座上,林奕华与厦门戏迷分享了这一次的创作心路。
【谈“梁祝”】
42年前看的电影
成为音乐剧灵感
讲座一开始,林奕华就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选中“梁祝”这个题材?他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对于当下时代的情感投射,“很多时候,我喜欢把生命的经历与时代的投射,在戏剧中做一个整理”。《梁祝》与他人生的邂逅,源自1974年。这一年,1963年邵氏影业拍摄的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重映,当时还是初中生的他第一次看到李翰祥导演的这部戏,被剧情深深吸引。直到现在,每次看这部电影,他都有新的体会。
在为大家放映了这部电影的片段后,林奕华说,“梁祝”给他最大的启发,是一个“情”字。一段经典的爱情,通过时间的魔法,来到21世纪,通过现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再次演绎出来。在《梁祝的继承者们》中,他讲述了18个分手的故事。为什么是18段?因为“十八相送”是他眼中谈情的化境,“谈恋爱最浪漫的事情,是两个人一直看着前面,不是只看着对方。共同看前面才有未来,如果一直看对方,只会越来越狭隘。但现在的人谈恋爱,总是看着自己的手机。”
他将梁祝相爱时的书院改为艺术学院,探讨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变身为艺术学生的梁祝,在面临选择时,也有和普通年轻人一样的困惑与不安,如何找到自我,成为戏剧中要探寻的问题。
【谈改编】
新角度演绎经典
揭开现代人困境
从《水浒》到《西游记》,从《贾宝玉》到《三国》,近年来,林奕华的新作几乎都围绕古典名著展开。而在赴伦敦观看和重新思考音乐剧后,他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剧美学,才有了这部结合古典和音乐的《梁祝的继承者们》。
《梁祝的继承者们》的副标题叫“献给跟自己谈恋爱世代的人们”。戏中角色充满现代青年的困惑和苦恼。被父母压抑的祝英台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喊道:“我若听了你们的话,有生之年,还有机会遇见自己吗?”缺乏存在感、不自信的梁山伯则不断追问:“是不是只有在我消失后,你们才会想起我?”想方设法营销自己的富少马文才,则将“如何成为主角”设定为自己人生的终极使命。
尽管对经典做了改编,但《梁祝的继承者们》依然是悲剧。林奕华说,如果梁祝结婚,肯定是不幸福的,“剧中梁山伯的父母就是怨偶。戏出来后,很多人说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戏剧不是安慰,而是剖开生活的真相”,林奕华说,他想透过这部音乐剧传递现代人的困境,就像祝英台这个角色表现出来的那样:即使不用女扮男装,这个时代,我们也愈加无法告诉别人,自己是谁。时代虽然在改变,但情感是永恒的。这也是为什么梁祝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可以,时空变换,发生在现代,依然触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