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建筑信息化形成模式 海迈科技的前身是厦门市建设工程计算机咨询中心,咨询中心是厦门市建委造价站的三产企业。1997年,厦门启动“抓大放小的国企改制”,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下属的小三产必须严格剥离,王忠强所在的咨询中心在剥离之列。 参与改制时,咨询中心共有16人,参与改制的员工和造价站工会成员自筹了50万元资金,取得多个部门的批准后,1998年终于在工商部门完成股东变更,得以继续上路。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厦门市建设工程计算机咨询中心的改制,被视为当年厦门“国企改制,抓大放小”的一个成熟范本,与咨询中心同批接受改制的厦门利恒涤纶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后的第二年,就走出了一个与咨询中心截然相反的结局。咨询中心的经营路线却越来越清晰,主营软件开发和信息工程承建,并在日后慢慢形成了气候。 在改制的第二年,咨询中心的营收就超过了100万元,此后逐年稳步提高,到2003年,营收达到800万元。 引进人才后,海迈科技实现了量变和质变,当时在厦门特区劳务公司的李敏加盟了海迈科技。李敏的加盟让公司的营收很快突破了千万关口,此后保持一路增长,2015年营收6000万,今年的目标1个亿。 李敏加盟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梳理了公司战略,二是规范了公司的经营管理。 2009年,海迈科技筹划冲刺新三板。2014年8月8日,厦门海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在厦门软件园的创业大军中,率先抢跑新三板。挂牌后不久,海迈科技的股东曾以10元的成交价转让了3万股,以当时1600万的总股本计算,海迈科技的市值1.6亿。王忠强是第一大股东,持有36%股份,账面身家逾5000万。 厦门大数据产业初显雏形 海迈科技只是厦门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一个缩影。按照厦门市发布的《厦门市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到2020年,厦门要建成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大数据示范应用项目,大数据应用全国领先、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效益显著,形成大数据产业布局、项目聚集、资金配套、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格局,建设成为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规划明确,到2018年,厦门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规模500亿元,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带动相关产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2020年厦门大数据产业实现产值规模8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新增销售收入过1600亿元。 由于抢占先机,目前厦门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已经初步显现了国内一流水平。 根据厦门市经信局掌握的情况,依托厦门市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厦门集中规划、建设和运维全市信息资源,形成了“1234”数据共享开放格局,即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政务内网和政府外网两张网,市民库、法人库、空间库三个库,政务云、交通云、教育云和医疗云四朵云。 当前,数据采集、共享和开放均取得显著成果。平台接入39个政务部门,累计服务调用超过1.5亿次,年交换量超过800G,实现了“二代身份证照片共享”、“人口数据核查”、“企事业单位信息核对”、“行政区划地名核实”等。政务云已部署27个政务部门的近百个应用系统,及全市70%以上信息化项目;交通云“微信平台”在全国首创,教育云试点覆盖翔安区全区86所学校1337个班级及同安基础教育;医疗云支撑300多家医疗机构的硬件和办公,及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公共卫生、慢病管理等业务系统的集中部署,为全市330万人建立了市民健康档案。 在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代表性企业不断涌现,在移动大数据应用领域,如4399网页游戏、美图图片处理和视频分享、美柚、同步推等在细分市场全国领先。厦门也是“中国域名之都”,拥有国内最大的域名交易平台。 厦门海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建筑业完整数据库。 |
相关阅读:
- [ 09-08]投资机构昨日对话省市领导 外资企业想去西部掘金
- [ 02-01]厦门湾游艇综合服务平台上线 推动游艇信息化管理
- [ 06-29]海沧大道或成“厦门新20景” 受老挝副总理点赞
- [ 05-01]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启用 子女实现"远程尽孝"
- [ 03-20]信息集团打造服务支撑平台 交通大数据让出行便捷
- [ 01-23]厦门打造信息消费智慧名城 市委书记请百姓"点菜"
- [ 10-30]大数据成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动机”
- [ 10-30]云计算、大数据时代下的财税信息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