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预计厦门每年分娩量将增加约3万人。
厦门日报讯(记者 陈莼 吴海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要不要生“二孩”的话题在不断发酵。昨日,本报刊登了记者对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的专访,据介绍,“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厦门未来5年或增加15万宝宝。于是,有关孕产假、医疗床位、教育学位等与“二孩”有关的话题更是引起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与热议。记者也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怀孕怕影响升职 ●分娩怕床位不够 ●上学怕学位紧张
【部门说法】
产科床位
将调整增加
市卫计委:“十三五”期间将加强动态监测,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整增加产科床位以及相应保障,并加强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的引进、培养。目前方案已拟定初稿,待审核后方可实施。
将新建学校
增加学位
市教育局:教育部门考虑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学龄儿童将增加的因素,已在全市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新建学校、增加学位等。
产检哺乳
算工作时间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旦发现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侵害女性职工或女性求职者权益,他们将迅速查实,严格按规定处理。比如,根据规定,用人单位要把女性请假去产检、哺乳等权利写入公司规章制度,并算作工作时间。此外,人社部门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落实国家、省市的最新规定,保障女性职工生育“二孩”的生育保险、生育期间的待遇。
【会场传真】
保障妇女就业休假权益
市人大代表陈夏玲说,“全面二孩”政策是件好事,要把好事办好,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她建议,政府部门可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进入相关服务领域,并加以规范管理,如早教领域、母婴护理等行业。此外,也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加大对基层的投入,招募志愿者,在社区开办一些公益性的托儿班。
还有代表说,一些职场女性因担心影响工作或者受到就业歧视,想生却不敢生二孩。因此建议劳动部门重点关注某些企业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行为,依法保障妇女就业、休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完善教育医疗配套政策
市政协常委、民进厦门市委副主委张咏长期在教育界工作,他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完善“全面二孩”配套政策,解决市民“生二孩”的一些“后顾之忧”。
委员建议说,一方面,要加大幼儿园、中小学、师资力量等的投入,早做准备,为可能到来的儿童潮配套相应的教育资源。学校,特别是幼儿园的布局,规模不用大,但点要密,方便幼儿就近入园,也方便家长接送;另一方面,延长生育第二孩的女职工产假,男职工的陪产假也可以适当延长。
委员还建议,要做好高龄产妇的生育保障,加强对36周岁以上有生二孩愿望的高危生育群体相关生育知识的宣传,抓好高龄产妇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妇幼医疗人员和设备的投入。
【记者调查】
1385张
截至去年年底,厦门共有30家有资质的助产机构,625名妇产科执业医师,开放产科床位数1385张。
0.3名
厦门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生数不到0.3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大医院儿科医生一天甚至要接诊上百名患儿。
预约产妇180人
床位只有50张
“80后”夫妇阿峰和阿靓结婚三年,已经育有一个2岁男孩。今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这对年轻夫妇也想着给大宝添个弟弟或妹妹,不过,生还是不生,让他们纠结不已。
去年11月,“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后不久,本报曾联合市卫计委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受访对象明确表示要“生二孩”,还有三成“正在考虑中”。根据市卫计委的调研测算,厦门符合生育条件的人数大约在30万左右,政策因素可带来分娩量约15万人。每个“准妈妈”预计三到五年释放生育势能,每年分娩量新增约3万人。去年一年,厦门的新生儿数量在8.5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今年预计将同比增长35%左右。
医疗床位问题,成了“二孩时代”要破解的第一道难题。昨日,记者分别走访了市妇幼保健院、湖里区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产科门诊,发现候诊室挤满了等候产检的孕妇。一些产检项目,如三维彩超,至少要提前三个多月预约才能排得上号。产科床位也呈现紧张态势。湖里区妇幼保健院护理科主任护师邓玉华告诉记者,单单今年4月份,预约生产的产妇就高达180人,可医院开放的床位仅有50张。
教育学位问题,也将在“二孩时代”进一步凸显。在“二孩”全面放开前,即使每年都在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岛内学位仍比较紧张,公办幼儿园数量不够,一些小学班级座位从讲台下方一直挤到了后墙壁黑板下,教室里满满当当都是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