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有机生长逻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项开来 许雪毅
2015 年10 月3 日,游客在鼓浪屿游览 花园城市,宜居之城,作为外人印象中的风光旅游城市,厦门的美丽,确实给许多到过这里的人留下深刻记忆。而在美丽之外,这座海滨城市更丰富的内涵、更独特的魅力,可能还没有为更多人所深识。 其实,城市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如把“美丽”视为一种资源,厦门真的“富饶”。但是,“美丽资源”远不止于自然生态,发展品质、人文多元、地域特色与社会和谐,都依然被设置为美丽厦门的支点。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厦门调研中,逐渐领会到了这个岛城之所以能够美丽绽放的核心密码:一座城市的“美丽资源”只有是系统性的,才能持久焕发能量。 “优化空间”释放效益 把脉厦门,解构其生长构成:一是不贪大求洋,始终追求精细内涵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空间布局,调控城市规模;二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通过城市、产业、社会同步转型来提升城市品质、活力;三是力求构建人与城、城市与自然、历史底蕴与现代气质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中共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将更为具体的厦门“三大城市战略”向本刊记者做了解读:“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战略,“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 经过多年深耕,厦门市市长裴金佳用一组数据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厦门城市集约协调发展的成果:以福建全省1%的土地、10%的人口,创造了福建全省14%的GDP、25%的财政收入和超过50%的进出口贸易额,“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后的厦门开始充分释放战略支点效应。” “伸拳为掌”跨岛布局 “岛内为城,岛外是乡;岛内特区,岛外农区”,这样的格局在厦门已维持了很多年。今天,一切正在改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厦门杏林湾畔的集美新城。指着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融合闽南建筑风格的集美新城,集美区区长黄晓舟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短短5年,“既建城市也重产业,软件园三期企业开始入驻,保利剧院等几大文化设施试营业,新城人气越来越旺。” 这是厦门由“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跃进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海沧新城、翔安新城、同安新城、马鸾湾新城等有序推进,跨岛发展格局初具雏形。本刊记者了解到,海湾城市的统筹谋划,“伸拳为掌”舒缓了空间,拓展了布局。 “事实上,跨岛发展源于岛内日益沉重的承载压力。”厦门市发改委主任孟芊解释说,在厦门,岛内公共设施服务标准为100万常住人口,现在已超200万,人口密度是岛外11倍。近5年厦门人口净流入量超百万,连通岛内外的“四桥一隧”不堪重负,岛内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过程中,厦门决策者并没有简单地“堵”,而是反向思维,“人多带来了管理危机,也是做大做强的良机。”面对看好城市前景而涌入的人流,厦门顺势而为,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推动岛外新城人气聚集。 地铁1、2号线正在紧张施工中,连接海沧的第二海底隧道工程已经启动,年吞吐量达7000万人次的翔安新机场全面施工临近,高铁站加紧规划,“双环八射”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半小时交通圈指日可待。位于集美的厦门火车北站,已成为全市最大的交通枢纽。 在加快基础设施“硬工程”建设的同时,厦门不断加强社会服务的“软工程”,岛外地区公共服务加快布局。厦门第二医院早已搬迁集美,厦门大学岛外校区落户翔安,新建酒店商场更多落在岛外。集美新城布局了嘉庚文体中心、保利剧院等高端文化场馆,文体设施档次远超岛内。看好岛外发展潜力的居民正“用脚投票”。 既注重城市空间大布局,也看重社区空间小设计,努力让市民实现居住与工作、商业、社会服务圈之间的“无缝对接”。以软件园二期为例,创客们可以在方圆一公里内满足就业、出行和食宿等种种需求。 孟芊的感触是,“一个人90%以上的生活需求能在一个社区单元内完成,他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宜居度。厦门正着力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城市形态。” “大花园”里见“乡愁” “如果可以,我们能不能一起留在厦门 一起留在我们熟悉的小岛 每一条街道都能叫出名字 每个小饭馆的老板都认识 不用工作的清晨就去爬东坪山 爬完东坪山爬仙岳山 处处都有好风景……” 这流行于网络的朴素诗行,唤醒的是一种叫做“乡愁”的情愫,无论你身在厦门还是神往厦门。有人说,城市只能埋葬乡愁;而一座美丽之城,不仅可以遥望乡愁,更可以安妥乡愁。 穿过不宽的街巷,来到思明区老鹭江剧场所在地,在这个拆建成的小广场上,四周张贴着老旧电影海报,一家旧货店陈列着旧时电影放映设备,以及发黄的厦门旧书报。几十位老人围坐一起,泡起了老厦门人钟爱的“功夫茶”,用闽南话聊着家常。 看到记者一脸的惊喜,吴美丽老人开起了玩笑,“哪里找乡愁?我这里就有乡愁。”作为这片的老街坊,她说,这里的老旧小区过去危房多人口密,连个透气的地方都没有。前年街道将废弃多年的老剧场拆了,添置了凳椅,常有人来表演闽南讲古,现在老街坊们都愿意来这里坐坐,“隔几天就要回去一趟,看到那些老房子就感到亲切。” 回顾这一切,思明区委书记游文昌向本刊记者解释说,作为城市核心区,思明保留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更要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用城市特色提升辨识度,营造出兼具历史底蕴和现代气质的城市文化禀性。“厦门拥有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独特人文资源,要替众多台胞、侨胞留住他们的乡愁。” 面对21世纪,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一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难度最大的挑战。这个问题同样考问着厦门。比如,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如何合理规划业态,让渔民、农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从乡村风貌整治、文化保护中受益?如何融全新的社区治理理念于老城区的有机更新中,发挥社区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活力? 院前社,岛外偏远的“空壳村”。2013年开始,村里年轻人成立了济生缘合作社,搞起了城市菜地项目,一亩菜地年收入能有8万元。村民动手美化房前屋后,带动了乡村旅游。2015年又请来台湾的“凤梨博士”黄来裕,打造凤梨酥“观光工厂”,3个月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村里古民居保护完好,供奉着“开台圣王”颜思齐,成为两岸工笔画、故事讲演活动的交流点,越来越多城里人来到院前感受田园气息。 在厦门岛东南部,“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曾厝垵,声名不逊于鼓浪屿。红砖古厝与五彩房舍比肩,曲巷尽头就是大海沙滩。渔村中有一条300米长的乡村小路,沿线排布19家客栈,曲折迂回,花坛错落,被称作“花谜道”。事实上,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小渔村,5年前还是一座缺乏特色、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2013年7月,曾厝垵被厦门市定位为文创村,进行提升、改造。 引入台湾文创人才与村民“共建共享”,这里变成了“最美文艺渔村”。目前,曾厝垵有台商几十家,不少从业人员加入文创会。2015年国庆期间,村里接待游客51万人次,家庭旅馆有300多家,全村800多人口年租金收益1.5亿。 46岁的欢喜客栈老板曾向代是渔村二代,曾供职于国企,过去几年渔村崛起为文艺青年朝圣地,他就回乡做起民宿生意。 在他看来,单打独斗早已行不通,公共空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花园式的部落。这个观点得到了其他客栈老板和房东们的认可。 曾向代为每一家客栈拍下照片,还组建了QQ群和微信群,时常向大家征求意见,又找来景观公司,带着工作人员逐户咨询意见,协调改造方案。而客栈老板、房东、商户们也都很积极,开会讨论,设计方案。改造完成后的绿化,也由商户、房东们认养管理。 19家客栈自发统筹的绿化改造方案得到了街道的支持,而且成为“以奖代补”的项目,获得了政府的资助,加快了改造的节奏。 在曾厝垵,曾向代颇有威信,比如小巷子里要是堵了车,他出面调停,大家都买他的账。 而这位回归渔村的村二代,还自己收集有关曾厝垵创垂堂(曾氏宗祠)的历史资料,自费布展,让村民直观地了解乡土历史。 在曾厝垵,原先“城中村”拆旧建新的方式不再适用,少拆房、慎砍树、不填塘,一家一户定制创意“微改造”,兼顾原生态与新功能。 已有近200年历史的老宅“金门大赞”,被规划为曾厝垵的文化“会客厅”,闽南传统文化活动在此亮相;渔村老人林富治自愿让出古厝的西面,用于展示竹编鸟目斛、蓑衣、渔网等捕鱼工具,还有带有典型闽南元素的古家具,曾厝垵的发展历史可在此触摸。 “城像城、乡是乡,但农村要有城市的生活品质,城里人能感受到田园气息。”王蒙徽说,“目前全市正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民共享发展。” 美丽的治理逻辑 国家要有奋斗目标,城市也应有发展愿景,以此凝聚市民共识,激发参与热情。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2014年3月,《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出台,这份城市规划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以21世纪中国特色城市新形态为目标的“城市梦想”:到建党100周年时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展示“中国梦”样板城市。 有了愿景图,还需要施工图。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厦门稳步推进“美丽规划”变成“美丽城市”。 一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多规合一”总平台,做实主体功能区,让生态红线真正落地。为解决规划打架造成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厦门进行了“多规合一”探索,建立了“四个一”: 一是形成一张图,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的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形成“多规合一”的一张图,主要解决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二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多规合一”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国土、规划、建设、发改等各个部门的业务协同管理;三是合成一张表,利用协同平台,实行一表式受理审批,项目审批时长缩短了130个工作日;四是完善一套机制,建立部门业务联动制度、监控考核制度、优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动态更新维护制度,使“一张图”实现动态管理。 初步划定生态红线800多平方公里和237公里的生态海岸线,启动建设848公里的绿色慢行系统,加快山、水、路、界边的森林绿化建设。目前,初步形成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近海的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二是调整考核机制,落实差异化发展。“各个地区的差别很大,在发展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厦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秋雄向本刊记者表示,主体功能区细化到各区、镇街,明确各主体功能区开发策略,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推动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目前,厦门确立以主体功能发挥好坏“论英雄”的导向,更加注重绿色、共享发展。对各区市直各部门党政班子,实现生态文明一票否决,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权重从4%提高到22%以上。取消街道招商任务,重点考核服务企业、便利群众办事、加强民生保障等事项。 考核“指挥棒”一转,镇街的工作重点更多转到了生态治理、矛盾调处等领域。以往岛外农村更多“先发展”而“后环保”,2015年岛外9条溪流流域综合整治全面铺开,“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新乡村逐步实现。 海沧区东孚镇过去玛瑙加工作坊众多,河中养鸭成群,水质长期处于劣五类。启动过芸溪流域治理试点后,生态明显好转。过芸溪畔的大曦山跻身“全国十大最美乡村”,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熏衣草观光园游人如织,乡村旅游成为村民新的增收点。东孚镇党委副书记张骏最后告诉本刊记者,“以前各镇工作重点都是经济指标。现在经济发展在考核中比重仅占20%,我们现在主要任务是把生态保护好。” |
相关阅读:
- [ 01-16]厦门集美经济发展新目标 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
- [ 01-16]厦门明天或有中雨 之后大风降温天气将来袭
- [ 01-16]厦门市“三下乡”活动在同安举行 为村民送去温暖
- [ 01-16]厦门:花13万装修却发现房子是别人的 物业给错钥匙
- [ 01-16]胡润研究院:厦门有1.91万600万资产高净值人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