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
第14题:“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联系上下文,谈谈“麦草的清香”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第16题:“后来,我们换了个‘称职’的语文老师”,这是否意味着文中的语文老师是不称职的?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学习生活说说看法。(提示:课文《王几何》《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
王璐琪微博截图。
厦门晚报讯(记者郭文娟)最近两天,“麦草的清香”一词在厦门初三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个“新鲜事物”出自90后作家王璐琪的作品《那时候有多美》。这篇文章被选作我市今年初三年段市质检考试语文阅读理解题。周一考试结束后,大批学生涌向王璐琪的微博“求正解”。
“麦草的清香到底有哪两层含义?”“你写文章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学生轮番追问,“逼”得王璐琪大呼:“不知道,求放过。”王璐琪的答案让一些学生“暗爽”:果然是出题老师比作者更了解她自己。不过,也有老师说,学生以“原作者也得不了满分”来质疑出题者,其实不够专业。
【作者回应】
我是词穷了,才憋出这么一个词来的
“璐琪姐姐,答案到底是什么啊?”“请问你写作时有考虑‘麦草的清香’的两层含义吗?有想过为什么结尾那样写吗?有想过老师称不称职吗?”周一晚上,网友不断地在王璐琪的微博上留言。
看到学生拍下的考题,刚开始王璐琪还一一回复。到后来,留言和私信实在太多了,她只好在微博上“坦白”:“我是词穷了,又不能逮着草香一直写,所以憋出来一个麦香(注:即文中的“麦草的清香”)。最后一句是我对年少时光的回忆,离开校园方知校园的美好。我确实有这么一个老师,尽管他被开除了,但没错,他是个称职的老师。”
王璐琪的答案显然跟试卷的参考答案不一样。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说:“我自己能得一半分就不错了。”
【学生调侃】
出题老师的心思别猜,他比作者更了解作者
有学生吐槽:“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标准答案就像是在学生的思维空间里加上了条条框框。出题老师的心思你别猜。”也有学生调侃王璐琪:“出题老师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当然,也有学生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围观”。
双十中学语文老师李爽说,第14道题其实不难,但凡经过一定考试训练的,联系上下文答起来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偏差。倒是开放题,对学生有一定的考验。开放题没有标准的答案,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要想答好题还是要有基本的思路。这样不仅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也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样的题型比较活,能够让学生尽量表述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不至于因为看不懂连半分都拿不到。
李爽认为,学生在微博上问王璐琪,有求知、好奇的心理,但也有人是跟风玩一玩。王璐琪跟大批学生互动,用的是流行的网络语言,让学生觉得“萌萌哒”,没有什么距离感,一定程度上也点燃了更多学生追问的热情。
【老师解读】
文学作品用于考试时,作者不见得是最佳答题者
学生问作者,作者说不会作答,学生就把矛头对准出题者。李爽说:“这是因为他们不够专业,没有搞清楚文学文本、考试文本、教学文本是不一样的。”
李爽说,一份文学文本有很多点值得挖掘,但作为教学文本,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偏差。一种是完全应试的模式,考试考什么点,上课就只从这些点解读;有的学校实行导学案,把导学案上的题目做完,课文就算讲完了。还有一种是过度解读文本,特别是鲁迅的作品,很多都被过度解读了。比如,鲁迅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题目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的什么心情”,这就是过度解读。
李爽认为,当文学文本用于考试时,作者不见得是最佳答题者。不过,在李爽看来:“如果老师把答题方法告诉这些作家,可能不用半个小时,他们也一样可以得高分。他们有这样的语文能力。”
【专家分析】
作品经过删减用于考试,可能与作者本意不相符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研员说,教材所选用的文章一般都有经过修改,这是为了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的阅读品位,为了把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考试时选用的作品也要适当删减,才会符合整份考卷的要求。这样子就会把一些可以让学生品读的东西呈现出来,但也可能跟作者原来的本意不完全相符。
曾经有一道考题,问原作者为什么写雨?参考答案写道,写雨烘托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而原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写雨只是因为写作时刚好在下雨。这名教研员认为:“创作谈是这样子,但别人从里面品读出自己的思绪,那是另一个层面的。”
她说,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考试无论谁来命题,答题都要有统一的要点。只不过,所有的答案都是写“参考要点”或“示例”,而不是“标准答案”。评价过程中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延伸阅读】
本报记者作品入选考题 作者称有些是过度解读
作品被选作试题,原作者居然也没全答对!本报记者、青年作家陈满意也曾遇到类似的情形。
他的作品《留两个柿子看树》被选作2012年湖北中考试题。此后,该文章先后被全国20多省市选作阅读理解试题。他的另一篇作品《别扣错第一颗纽扣》也被选作高考模拟试题。曾有网友发来参考答案,问他是不是这么想的。“其实,考卷上的有些问题,我写的时候根本没想那么多,或者说不是那么想的。”陈满意说,作品被选作试题后,出题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有的答案说得通,但是也有一些是过度解读了。
韩寒读自己的文章 只做对三道选择题
据媒体公开报道,语言学家王力、作家王蒙都曾表示过,自己做高考语文试题成绩并不好,甚至不及格。2011年,福建语文卷引用媒体人林天宏的文章,林天宏做题后称“被打败”。因为他对比答案后发现,只能得一半分数,于是便在微博上调侃:“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幸好我当年没落在你手上。”
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知名作家韩寒身上,他称自己曾“很细心”地完成了以自己文章《求医》为材料的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结果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韩寒由此在《通稿2003》中感叹:“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并强行加上后人的看法,或者说是出题目的人的看法?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会有人说:错,作者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人物名片】
王璐琪:90后作家,北京作家协会成员。她14岁起在《儿童文学》上发表小说,是第一位在《儿童文学》头条发表小说的90后作家。16岁凭借短篇小说《浮世绘》登上《儿童文学》经典版头条,被誉为“《儿童文学》泛90后四小花旦”。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水仙们》《可惜爱比月光凉》《爱让时间都苍老》。她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