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这一新管理模式如有建议,可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
■环筼筜湖共建行动启动,环湖的17个社区和各公园管理处参与
■“同爱一片湖共建一个家”环筼筜湖共建行动上午启动。
■志愿者在湖边清理垃圾。
职责:收集市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公园内噪音扰民、破坏绿化、乱扔垃圾、非法捕捞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管理和劝阻。
初步要求:年龄18-65周岁,每周能保证10小时以上园内工作时间。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谢雨真图/刘东华)未来,筼筜湖这颗厦门岛上的“明珠”将更加闪耀。今天上午,由思明区人民政府、市市政园林局指导,由思明区委文明办和筼筜湖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的“同爱一片湖共建一个家”环筼筜湖共建行动启动仪式在白鹭洲公园举行,环湖的17个社区和各公园管理处参与其中。启动仪式后,志愿者们一道前往湖区周边,清理被随意丢弃在路面的垃圾。
本报作为共建活动的承办单位,将全程参与活动。
本次共建活动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筼筜湖将同步试行“市民园长”模式,发动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与湖区管理。
市民们对首次试行的“市民园长”制非常好奇,纷纷打听如何能成为一名“市民园长”。记者从筼筜湖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制定的“市民园长”初步应聘要求为:年龄18-65周岁,常住本市,身体健康,作风正派,热爱公园建设,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使用普通话和规范用语,每周能保证10小时以上的园内工作时间。熟悉公园管理有关规定者优先。
如果您对“市民园长”这一新管理模式有意见建议,可拨打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表达,本报将把各类建议收集汇总,反馈给筼筜湖管理中心。
【共建目的】
整合各方资源,加大管理和文明劝导力度
筼筜湖环湖步道共计16公里,水域面积1.65平方公里,拥有良好的植被绿化和秀丽的湖水风光,片区内还包含海湾公园、白鹭洲公园、南湖公园等市级公园,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不过,筼筜湖是开放式的,加上面积广阔,日常管理起来难度很大。一些不文明现象,如自行车闯入步道、向湖内乱扔垃圾、公园遛狗、非法捕捞海鲜等时常发生。本次共建活动,旨在整合多方资源,加大日常管理以及文明劝导力度。
【如何共建】
联合开展志愿服务,合力建设民生工程
根据共建协议,环湖17个社区将与筼筜湖管理中心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日常文明劝导、督导。具体内容是:筼筜湖管理中心将重点帮助共建社区开展环湖居民对环筼筜湖周边民生工程建设的民意调查,辅助社区做好相关活动规划,支持与协助社区共同做好环筼筜湖区民生工程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等;17个社区将每月开展环筼筜湖片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抓好节假日期间共建志愿服务队伍的文明劝导、文明督导等活动工作,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教育、引领社区群众与企业广泛参与环筼筜湖片区管理、建设和服务,积极开展环筼筜湖片区绿化带、苗木的认养认管活动,引导环湖社区群众与企业做好交界处的环境卫生保洁与秩序的管理等。
【模式创新】
借鉴武汉沙湖公园经验,试行“市民园长”制
据筼筜湖管理中心介绍,将试行的“市民园长”是借鉴武汉沙湖公园的做法。沙湖公园与筼筜湖的特点有点类似,它位于武汉中央文化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城中湖公园,有着数十公里的环湖步道。作为开放式公园,沙湖公园仅出入口就有大小12个,日常管理起来也非常难。
去年9月,沙湖公园在全国率先选出的公园“市民园长”走马上任。根据公园和“市民园长”的协议,在一年的聘期内,“市民园长”每周参与公园管理的时间不少于10小时;须阻止损坏公园设施、绿地,钓鱼和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作为第三方考评公园各项管理;参与公园的各类调研以及接受园林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等。“市民园长”干得好不好,有关部门会定期考核。
今年,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期间,我市园林部门代表受邀前往参观,其间走访了沙湖公园并深受启发。据了解,筼筜湖管理中心在制定“市民园长”规则时,积极与沙湖公园管理处联络,并参考其先进经验,再根据厦门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声音】
引进共建模式 提升管理水平
筼筜湖管理中心主任沈伯员:引进共建模式,将给管理部门带来更多草根视野、思维,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市民自发参与其中,能让这项活动影响更广泛、持久。
思明区委文明办主任王一青:管理部门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能达到一个“软硬兼施”的效果。志愿者的核心力量都是普通市民,可以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带动身边人,做好每一件小事,有效引导市民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从而提升市民素质。
官任社区党委书记洪瑞莲:让筼筜湖变得更美丽,光靠一个社区的努力是不够的,本次共建活动发动了环湖17个社区的力量,并有志愿者参与其中,这会让未来筼筜湖的管理更加有力,为市民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湖区氛围。
【链接】
本报持续呵护筼筜湖的美丽
作为本土民生主流大报,本报向来关注筼筜湖的变化,当不文明现象出现时,总能在第一时间介入报道,并和相关部门一起呵护筼筜湖的美丽。
去年7月,本报记者深夜暗访筼筜湖捕捞乱象,紧接着联合城管部门一起,深夜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并通过采访权威人士,提醒市民不要购买来历不明、重金属可能超标的海鲜产品。今年7月,本报接到市民反映自行车、电动车常违规闯入筼筜湖环湖步道的投诉后,立即派出记者多路调查,并推动相关部门增派人员上路劝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