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王颖达 图/陈立新)仿古风格的装修,开放式的厨房,门口张贴着“本店绝不使用糖精、香精等添加剂” 。不同于以往馒头包子铺“灰头土脸”的形象,近几月来,以“红糖馒头”为招牌的面食店在闹市区开花,有的直接与烘焙店正面交锋。
价格1.5元一个 中午晚上都卖
不少顾客都是5个起买,有的一次性买上一二十个,每天11点半到13点、17点到19点都是客流高峰。
最近,“红糖馒头”店似乎突然到处开花,占据了厦门岛内几个客流高峰的核心位置。从思北这样的老商业区,再到文灶、外图这样消费水平较高的居民区,都可见它们的身影。
走访了4家门店,记者发现,这些“红糖馒头”店并不是加盟店,市区主要有两个不同品牌。除了经营红糖馒头,有的还销售各类包子、现磨石磨豆浆、肉羹之类的饮品,其中一家还卖五谷杂粮制作的酸辣粉。
占据着良好的地段,这些馒头卖得都不便宜。“像这个红糖馒头,一个1.5元,其实如果去路边的手推车买,可能一个只要几毛钱。”市民许女士说,尽管价格比一般的摊位贵0.5-1元,但因为看上去干净,每到下班点,许女士还是愿意排队来店里购买。
记者注意到,不少顾客都是5个起买,有的一次性买上一二十个。一位店员告诉记者,不止是早上,每天11点半到13点、17点到19点都是客流高峰,一般都要排队。
主打“健康”牌 吸引各年龄顾客
红糖馒头店虽是开放式厨房,但加工时都是粉末,消费者也不知道有没有添加,不像面包有包装、有标签。
高价馒头仍有人排队购买,除了门店选址很重要,很多消费者认可的是其“更健康”的理念。在几家店内,记者观察发现,消费者各个年龄段都有。其中一家馒头店的业主吴先生告诉记者,购买量最大的一般是中老年人,“一次大概都会买10个或以上,遇到过最多一次买了90个”。
“说实话,如果真的是没有多余的添加剂,这个价格其实相比面包蛋糕这类西点便宜,东西配料也简单。”市民林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这些年很关注食品安全,吃的西点大多是自己制作,因为西点多数都有用人造奶油、蛋奶香精,现在感觉还不如吃个馒头来得简单。
也有消费者提出疑问:“这些馒头店虽然都是开放式厨房,又说自己都很健康,没什么不必要的添加剂。但说实话,加工的时候都是粉末,馒头又没有外包装写配方,谁知道里面究竟有没有添加。”市民王小姐表示,比起这些缺乏成分表的馒头,还是吃有包装、有标签的面包感觉更安全。
一度每天亏2000元 坚信有前景
店里现在每个馒头的原料成本控制在1.1元左右,每天光馒头就有4000个的销量,加上其他产品,还是能够盈利。
“这一行就是挺累的,早上4点半起,晚上9点关门。其实开业两个多星期时,我和妻子一度想把店关掉。”在吕厝附近经营红糖馒头的吴先生替记者算了一笔账:70平方米的店租,一个月1.7万元,店里所有员工加起来共有12人,住宿、工资再加上每天的材料成本、水电、燃气费、产品的报损费用等,起初每天亏损近2000元。
“我是坚信品质好、消费者肯定会买账才能撑下来,好在现在已经进入盈利状态。”吴先生笑称,他的合伙人之一,如今已变成做馒头的老手,对馒头的制作可谓“专业”。吴先生介绍,现在用纯白砂糖或纯红糖做的馒头,成本要比糖精或香精做出来的高出大半。他告诉记者,店里现在每个馒头的原料成本控制在1.1元左右,每天光馒头就有4000个的销量,加上豆浆等其他产品的收入,扣除人工及店租等成本,还是能够盈利的。
【困惑】
门槛低易被模仿 业内担心价格战
“这个不是我的主业,开这些店初衷很简单,因为我是陕西人,就爱吃面食。”黄贺骏红糖馒头店的经营者贺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担心吃到的面食有糖精、甜蜜素、病死猪肉之类的问题,加上越来越注意食品安全,所以判断厦门的消费者也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为此她开出的红糖馒头店特别做了半开放式厨房,让顾客一眼就能看到制作过程。
尽管开店不到半年,贺小姐坦言,店里已经有员工出去“另起炉灶”。她告诉记者,这种行业还是比较容易被模仿,怎样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品牌,是她当前思考的问题。
贺小姐认为,只有直营才能从原材料上真正把关,保证品质,但直营店带来的成本压力很大,限制了门店的扩张;另一方面,店面容易被模仿,怎样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品牌认可,并不容易。贺小姐担心,行业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价格战。
【声音】
行业出现新气象 能走多久待观察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除了直接从工厂进货,路边推车销售的馒头外。拥有独立门店的中式面点店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夫妻档为代表的家庭作坊;另一种是连锁加盟的形式。
经营了馒头生意7年多的薛先生告诉记者,厦门也有一些尝试高端经营的面点店,自己也有朋友加盟。但一般撑不过2年。他介绍,一些黄金地段的店租每年大概涨个10%-20%。一个店员工如果按雇佣4个计算,一年下来一个人工资涨100元,一年都要多花费近5000元。周边同质化竞争挺激烈,不敢随便涨价,利润率越来越薄。有的商家就从原材料方面偷工减料下手,品质受影响、客源流失,最后只得关门。“所以这行基本是夫妻店,从人工上就节省了两名员工。”吴先生笑称。
“红糖馒头”的热销,也让薛先生看到新气象,他认为,高质量的传统面点也可跳出“低价”束缚,但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