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集美:让社区治理创新更有“人情味”

2015-07-28 10:25:06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集美区积极探索具有人文集美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

康城二里曾经堵塞的景观池,在居民的建议下,被改造成小区的和乐亭。

康城二里的居民、志愿者向记者讲述小区里发生的美丽变化。

纺织社区的老旧小区一块曾经的废弃空地,现在成了居民纳凉聊天的场所。

纺织社区曾经破旧的小区围栏被重新刷漆,并设置温馨标语。

老旧小区曾经的沙地,在居民的建议下,变成了健身场所。

曾经脏臭的卫生死角成为美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

厦门日报讯(文/本报记者 应洁 郭瑜芬 图/本报记者 姚凡 通讯员 林志杰)康城二里小区创新“三级微信网”,通过逐级收集民意、传递民声,使群众诉求和建议得到及时解决;灌口镇田头村为乡村发展探索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样式;侨英街道兑山社区充分挖掘驻地的高校、驻军与社会资源,实现了“鸡舍变公园”的转变;集美街道银亭社区海光花园在居委会、居民、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将无物业管理的旧小区变成整洁和谐的温馨家园……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开展以来,集美区涌现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范村、社区,探索了不同类型社区实施“共同缔造”的措施办法,初步摸索出一套具有人文集美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该区积极探索具有人文集美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

关键词1

“以奖代补”

调动各方积极性

共谋共建共享共管

在集美,高校多、企业多、台商多,城市社区和传统乡村并存。为了调动社会积极性,自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全面实施以来,集美区积极发动各方参与“以奖代补”项目,共谋、共建、共享、共管。

今年,集美区共安排“以奖代补”区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上个月初,集美刚刚召开了今年第一批区级“以奖代补”项目审批会,经过审批,各镇街上报的37个项目中,有26个项目通过审批,这些项目涉及居民活动场所改造、村庄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社区环境整治提升等各个方面。

去年,集美区还出台了《共同缔造社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社会捐赠资金指定“管家婆”,以消除共同缔造项目中社会认捐款的管理“盲点”,保护百姓参与共同缔造的认捐热情。接下来,集美区还计划出台“以奖代补”社区治理类考核奖励办法,并组织实施一批文化类和社区治理类的项目。

关键词2

第三方评估

考评共同缔造成效

确保真正体现民意

在着力探索社区治理、共同缔造新模式方面,集美区率先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共同缔造工作成效进行考评,并把群众的参与度和评价等作为重要考核标准,确保“共同缔造”项目真正体现民意。

作为两大台商投资区所在地,在集美,台企、台商的力量不容忽视,集美积极吸纳和引导台胞参与社区治理,推进辖区镇街与台湾乡镇、社区共建,通过交流增进感情、促进融合。

此外,集美还建立了社区事务协调、听证会制度,完善村民、居民共同监督、参与议事制度,推广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三方联动机制,在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促进社会交往,建设和谐社区关系,确立社区治理“新常态”。

关键词3

“智慧”平台

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可享快捷贴心服务

社区居民水龙头坏了,想找人维修,只需要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登录“民生集美”智能平台,就能查询到最近的维修服务点——经过长期的建设,集美区已全面完成合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升级改造,建立起一个便民的智能服务平台——“民生集美”,这个平台以多媒体电子地图为载体,整合了社区各类资源及衣食住行、就医等实用信息,让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快捷贴心的服务。

集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整合了各类有关民生服务的事项,并在全区推广“1+3+6+N”运行模式,可实现信息综合共享、人员综合调度、民生综合服务、社会综合管理、绩效综合考评、三级网格综合推进等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文化教育、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目前已建成了18大功能,未来还将不断拓展。

目前,集美区网格化建设工作已覆盖所有城市社区,不仅是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也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