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招生季临近,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屡屡再现新时代“孟母三迁”
【建议】
应理性认识,不要把名校捧上“神坛”,重要的是考虑孩子的真正需求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选择名校上,应该陪孩子一起成长。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郭文娟 林珊 图/刘东华)专家认为,孩子在学校得到再好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也是事倍功半。
市民陈先生最近被学区房折腾得够呛。他的太太临时给他下了一道“命令”:必须赶在今年9月开学前换好一套学区房,确保明年9月女儿可顺利进入某省级示范小学就读!
这个让他措手不及的“命令”,与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有关。剧中“虎妈”毕胜男为了让女儿茜茜上重点小学,执意卖房换了一套环境不怎么样且一平方米9万元的学区房。陈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剧情这么快就在自己身上上演了。因为不久前,他的太太看到这个情节时,还把毕胜男抨击了一通。没想到,放下遥控器,回到现实生活里,一切就“反转”了。
又快到了招生季,想让孩子上名校的家长远不止陈先生一人。孩子有必要非得挤进名校吗?进了名校是否就高枕无忧了?针对家长们的名校心结,业内人士指出,最重要的是考虑孩子的真正需求。
【案例】
冲着省级示范小学 马上决定换学区房
陈先生的女儿现在上幼儿园中班,原本他们在外图书城附近有一套房子,明年秋季女儿就可以顺利进入片区内的一所公办小学就读。突来的变化源自他的太太听人说,另一个片区的一所省级示范小学更好。再加上,联想到电视剧《虎妈猫爸》里折射的种种教育现状,他的太太当即做了一个决定:换房!换到那个片区去!
按照我市的招生政策规定,省级示范小学除了符合“两一致”外,还得在片区房屋实际居住一年以上。这也意味着,陈先生一家必须在今年8月31日前办妥手续,并搬入新买的学区房内。
眼下已经是6月,陈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换房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前两天,他们看了一套房子,感觉还可以,报价400多万元。“我得先把现在居住的房子卖掉,不然哪来这么多钱?”陈先生说,即便如此,他们还得向银行贷款170多万元,等到还完20年房贷,已经60岁了。
事实上,在决定换房前,陈太太对于那所省级示范小学并不太了解。她只是上网查看了学校的校园网,觉得还不错,有限的认识也仅限于此。
名校里遇不上名师 家长觉得难以接受
近年来,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屡屡再现新时代的“孟母三迁”。他们对于所谓的名校了解有限,甚至片面,同时有着极高的期望值。一旦进入学校后,发现名校并非他们所想象的样子,往往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林女士的女儿在某省示范小学读一年级,这学期林女士应邀参加了班级的亲子活动。班主任是一名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虽然很亲和,但是明显太“稚嫩”了。林女士说,组织游戏环节,整个班级乱糟糟的,有的孩子大声嬉闹,班主任却没有好办法让他们静下来听从指挥。林女士有点受不了,溜到隔壁班去看,人家同样在玩游戏,却是秩序井然。
“差太多了,还是隔壁班的老教师有经验。”林女士说,她回家跟老公商量,要不托个熟人去找学校,给孩子换个班吧。老公不同意,担心女儿换了班级还得重新认识新同学,反而不适应。林女士这才作罢。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生源不断增加,不少学校办学规模也在扩大,因此招聘了不少新老师。名校和普通学校一样,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位名校校长说,名校里有名师,也有新老师,这都是正常的。每个名师都是从新老师成长起来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名师。
“有时候遇到老师生孩子,学校不得不换老师,或者找代课老师,有一些家长就更加接受不了了。”这位校长说,一些家长对新老师、代课老师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带着挑剔的眼光,认为这些老师不行。甚至还有家长找到他,指名道姓要求必须把哪个最好的老师换到他的孩子班上。
虽然购买了学区房 孩子仍考不上名校
进了名校就能高枕无忧吗?没有一所名校会给家长这样打包票。但实际情况是,有的家长就是这么认为的。
厦门名校的“粉丝群体”不只是本地市民,还有一些周边城市的家长。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厦门的优质教育资源,买了学区房,却无暇照看。处于“放养”状态下的孩子,最终并没有如家长所愿,考上理想的学校。
林先生是晋江人,在老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几年前,他听朋友说,厦门教学质量好。因此,为了家里两个孩子,林先生早早在中山路附近买了一套房子。
孩子刚到厦门读书时,林太太到厦门照顾孩子。不过,随后因为老家的生意忙不过来,她也回老家了,夫妻俩花钱把孩子寄宿在一名老师家里。后来,两个孩子年纪稍微大一点了就自己住,姐姐照顾弟弟。林先生和太太都忙,有时候一个月都没办法到厦门一趟,有事都是通过电话沟通。
姐弟俩曾抱怨父母太忙,都没怎么管他们。最后,姐姐只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弟弟也没考上好高中,就出国留学了。
【吐槽】
有的名校老师违停被罚
竟让交警家长帮忙处理
有家长说,在没有进入名校前,他们对名校有太多过于美好的想象。“我们以为,名校里到处是名师,都是师德高尚、让人敬佩的好老师,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名家长说,名校里集合了一群“神通广大”的家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她曾见到,一名班主任因汽车违停被贴了罚单,拿起电话就叫班级里当交警的家长帮她处理,那种理所当然、颐指气使的神情,让她很受不了。
也有非名校的老师透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某名校老师写的教案,很惊讶地发现,“居然还不如我们学校的老师写的”。
家长孙先生说起一件旧事,仍愤愤不平。孙先生说,他朋友的孩子在某知名幼儿园就读时,曾有机会到外地参加一个文艺比赛。临近出发前,朋友接到幼儿园通知说名额有变,他的孩子去不了了。朋友很纳闷。后来,他意外地从其他家长口中得知,另一个孩子替代他家孩子去参加比赛,而原因居然是,那名家长提供了所有人员的往返机票和食宿费用。
孙先生说,虽然这件事并不能代表整个名校教师群体,但是,它至少提醒我们:不要把名校捧得太高,像供在神坛上一样。家长对名校的认识应该更客观全面些。
【建议】
莫把名校作用看得太过强大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托付学校
厦门的“小升初”实行划片派位,在家长们看来,初中学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以后能不能考上一所好高中、好大学。所以,他们对名校的追逐从小学就已开始。
厦门实验小学校长何宝群说,经过多年发展,厦门很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好的学校越来越多。一些家长对名校的追捧有多种原因,名校确实有其独特的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积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但是,有的家长把名校作用看得太过强大。
前段时间,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文章《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被网络广泛转载。何宝群说,刘长铭作为一所名牌中学的校长,在中高考压力之下,能够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孩子需要通过层层选拔,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成为“塔尖上的人”,大多数孩子都是“塔基”。家长往往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塔尖上”的那拨人,他们对孩子的学业过多关注。在何宝群看来,教育应面向所有的孩子,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只是培养少数精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选择名校上,而是应该陪孩子一起成长,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家长选择名校,实际上是选择一种教育环境。”松柏二小德育处苏志展老师认为,家长对名校的认识也慢慢在发生变化,一些有办学特色的学校逐渐成为家长们的新宠。家长看一所学校办得怎么样,不再只局限于学业成绩,还会关注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平台。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托付给学校,家长也要同步学习、成长,但是真正能坚持的家长还是比较有限。
家长要有长远的眼光 帮助孩子树立理性的竞争意识
园南小学校长庄莉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和《虎妈猫爸》里赵薇饰演的“虎妈”一样,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心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认为上了好的学校,孩子就会成才,所以斥巨资买学区房的比比皆是。作为校长,她并不赞成大家盲目追求名校效应,反之,她更希望家长能够真正关注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对学校、家庭有归属感,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庄莉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认为孩子必须要上名校,却忽视了小学、初中的名校只是基础、义务教育。庄莉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竞争意识,本身没有错,但不能过分强调,应该正确引导,树立理性的竞争意识。此外,家长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在乎学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幸福能力。
庄莉说,不少家长之间互相攀比,比如同一个单位的,某某的孩子上了省示范校,为了自己的颜面,就算拼尽财力、人力,也要让孩子上省示范校。很多时候家长只是一厢情愿,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
名校内部的资源配置不是绝对平均,家长的期望值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就会抱怨,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孩子成长。庄莉说,名校确实比普通学校更有资源和平台优势,但再好的学校,资源的配置也不可能是均衡的。像一些老城区的学校,空间小,学生多,一个小小的班级就有50多个学生,而老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家长就会因此觉得,自己倾尽所有才上了名校,最后却没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心理就会有落差,家长的幸福指数就会下降,在抱怨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会幸福。庄莉说,往往那些就近上学的家长,只要遇到负责任的老师,就会有惊喜,幸福感较强。
普通校也有好老师 遇到好老师比上名校更重要
延奎小学校长易增加认为,很多家长追求名校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太过功利,并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他认为,好的学校在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上有优势,机会多,成功率也比较高,但也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好的资源。再一般的学校也有好老师,在小学阶段遇到一个好老师,对于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易增加说,小学阶段的教育关键在于孩子人格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一个好老师才是最大的收获。如果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用心教导孩子,引导孩子积极向善向上,这样的孩子日后就会后劲十足。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好学校,就可以做“甩手掌柜”,这也是一种误区。孩子在学校得到再好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也是事倍功半。易增加说,作为家长,不应刻意追求名校效应,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要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链接】
应把孩子的睡眠时间
作为选择的第一标准
去年5月,《中国教育报》刊发过一篇文章《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不能只盯着所谓的名校》。文中说,临近中小学招生季,家长看名气、看师资、看成绩,却极少考虑学校是否适合孩子。
当大家纷纷把有名气、师资雄厚、办学有特色等作为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时,在第七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专家,却不约而同地把睡眠时间作为第一标准,“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首先要问的是,能不能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
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中校长张人利提出:“在小学甚至初中,第一主课就是睡觉,没有睡觉就不会有健康。家长在择校时,首先应该问的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睡眠能否得到保障?”
江帆是一名做了18年儿童睡眠研究的专家,她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睡眠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我们发现,择校以后,孩子起床时间更早,6岁出现了一个非生理性的睡眠时间下降。”江帆表示,家长给孩子选择了一所好学校,但是如果由于睡眠无法保障,孩子无法发挥应有的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得不偿失。
调查发现,由于择校、课业负担重等原因导致睡眠时间少于9个小时的孩子,其注意力、自觉性、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明显差于睡眠充足的孩子。江帆表示:“孩子睡眠不足,表面上看不出来,嗜睡程度也不是很明显,自己也没有感觉,但实际上,缺少睡眠的孩子大脑皮层很多区域都出现抑制,表现出粗心、反应速度慢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