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作坊卫生不达标。
海西晨报讯(晨报暗访组)面粉、面条胡乱堆在地上,蚊蝇乱飞,锅炉上满是污垢,这样脏乱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面条流入市民餐桌上。相关新闻:两家“面条黑作坊”藏身民房环境脏乱气味令人作呕。晨报暗访组暗访核实情况后,向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一分局反映此事,并继续追踪,发现问题面条部分流入一些街头小吃店。
25日下午,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一分局执法人员对暗访组成员此前暗访的两处面条作坊进行查处,并开具整改通知书。执法人员还带了一些面条回去检验,看细菌是否超标、面条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物。
第一家作坊
多项生产条件不达标
25日下午4时许,晨报暗访组随执法人员来到位于田里社216号旁的这家面条作坊。晨报暗访组发现,该面条作坊门口堆积了不少废弃的木料和装着杂物的塑料袋,上面积着厚厚的污垢。作坊大门开着,里面臭气熏天。
屋内有一名中年妇女,在执法人员要求下,她出具了《工商营业执照》,并称她就是这家面条作坊的负责人。
执法人员检查发现,该面条作坊内脏乱不堪,各种杂物随意堆放,生产面条的机器脏得流油,到处都是苍蝇。令人作呕的是,作坊角落还有加热猪食用的大锅和剩下的残渣,散发着酸臭味。几只蓝色的桶里漂着一层黄色的污垢,地上和墙上随处可见厚厚的油垢。一些面条被随意放在台面上,有些甚至掉在地上。生产原料碱面和淀粉等堆放在作坊角落。
执法人员检查发现,作坊内3名员工都没有办理健康证。
“这些我都不清楚。”面对执法人员质询,那名负责人竟这样搪塞。
执法人员表示,从现场的情况看,该面条作坊的环境卫生条件、生产加工设备及食品加工人员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条例》(GB14881),“此外,该作坊的生产加工区和生活区未分离,也违反了《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随后,执法人员对这家面条作坊负责人开具了整改通知书,责令其整改到符合相关卫生条件才可恢复生产。对此,作坊负责人竟要求执法人员“宽限几天”。
执法人员表示,食品安全关系到市民健康,食品生产人员必须持证生产,要做好生产和销售记录,生活和生产区域要分开,原料和食品也必须离墙离地存放,只有严格整改完毕,方可继续生产。
随后,执法人员带走一些面条回去检验,看细菌是否超标及是否有非法添加物。
面包车满载包装好的碱面。
第二家作坊
以工业用途铲子搅盐水
随后,执法人员又来到位于田里社77号的面条作坊。该家面条作坊虽然也出具了《工商营业执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在门口地板上堆放碱面就违反了卫生条例规定。”执法人员表示,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条例》规定,原料和食品必须要离墙离地存放,不得随意堆积。
检查中,执法人员还发现,这家作坊工作人员竟使用工业用途的铲子来搅拌盐水,“生产用具不符合卫生条例规定”。
针对上述情况,执法人员也开具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并带走一些面条回去检验。
作坊附近居民吐露真言
“我们这一带,没人敢吃他们的面”
晨报暗访组
这两家作坊生产的面条到底流向何方?为弄清这一情况,25日上午10时许,晨报暗访组驱车来到位于田里社216号旁的这家面条作坊附近蹲点。
面条作坊内竟有蜘蛛网。
日产近千斤,销往各地
当日中午12时许,晨报暗访组发现,一名中年女子出入这家面条作坊,于是上前与其攀谈。晨报暗访组表示近期想在附近开店,想从她那里进货。中年女子表示,她就是这家面条作坊的负责人,她说:“我们每天上午七八点就开始往这一带送货,中午12点过后还送一批,很多餐饮店都从我们这里进货。”
“批发一斤1.7元,我们送货上门。”中年女子告诉晨报暗访组,她的面条作坊一天能生产近千斤,货源有保障,而且碱面是全手工制作,“更Q更弹,口感更好”。
12点40分左右,这家作坊的面包车发动,驶出村子,晨报暗访组立即驱车紧紧跟随。面包车沿着村道行驶进市区,面包车内的中年女性随即下车,将数袋面条送到一家名为“品香大排档”的餐饮店,然后上车驶离。暗访组成员驱车尾随,但遇红灯跟丢了。
附近老人称,没人敢吃
负责看管停车场的田里社老人协会一位老人告诉暗访组成员,这家作坊已经营多年,老板是一对夫妻,是泉州南安人。“周边卫生环境太差,我们这一带根本没人敢吃(他们生产的面)。”
这位老人说,这样卫生环境下生产的面条简直不能吃,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来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