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因创业不顺利,两兄弟烧炭轻生》后续

资料图
数据
●厦门自杀率为6.83/10万
2014年《厦门居民健康报告》显示,去年厦门上报自杀人数139人,死亡率约为6.83/10万,居“损伤与中毒死因”的第三位。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我国自杀率约为22.23/10万
低自杀率地区标准:10/10万
中自杀率地区标准:10/10万-20/10万之间
高自杀率地区标准:20/10万以上
厦门晚报讯(记者 苏奇 通讯员 李灿瑜)昨日,本报报道了一对亲兄弟在枋湖一出租屋烧炭自杀的悲剧。据记者了解,事发前他们曾给大哥发了一条短信,尽管大哥很快赶到了现场,但仍没能挽留住两条年轻的生命。这场悲剧在令人扼腕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为什么年轻人要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如果发现身边人有厌世的迹象,该如何劝解?
案例
有网友相约烧炭自杀
求助热线后改变主意
去年中秋节前后,20来岁的阿伟(化名)失恋了,觉得活着没意思。就在这时,他在网上看见一个名为“相约自杀”的QQ群,于是加入了该群。聊天中,阿伟找到了几个“同病相怜”的网友,相约一起烧炭自杀。
他们约定了时间,分工好各自要准备些什么。在约定见面的两天前,阿伟在报纸上看到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号码,他尝试着拨打了电话,心理咨询人员认可他的无助心态,但并不认可他选择自杀的行为。经过劝解,阿伟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并和咨询师约好第二天去看心理门诊。
冷静下来的阿伟,回头又“游说”相约自杀的同伴,其中一名网友听从了他的建议,第二天跟他一起到仙岳医院就诊。
分析
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根据仙岳医院精神心理门诊部统计,2008年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以来,共接到咨询电话3万多通,其中成功干预高危来电约320例。在所有来电中,排除寻医问药及其他无效电话,有60%以上的来电者曾有过自杀念头。自杀的原因,包括情感问题、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及抑郁等精神障碍。
来电者的年龄集中在25岁至35岁,青少年是自杀的主要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及心理咨询室主任吴素英说,年轻人自杀的主要因素是面对的社会压力较大,由于在学校和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自杀是一种习得行为。”吴素英说,网络上过度渲染自杀行为和细节,有可能诱发自杀倾向者的绝望感。
应对
抓住最后“救命稻草”
家人应尽快就近求助
有自杀念头和真正实施自杀行动,差距很大。吴素英说,“不想活”多半是因为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家人或朋友发现身边人有异常,首先要多倾听、多陪伴,一起想解决的办法。如果发现自杀者已开始实施行动,先问清地点,及时赶到劝解;如果来不及,要马上求助警方或邻居、社区工作人员。
自杀者在行动之前,往往处于矛盾中,给他们一根“救命稻草”就可能挽救生命。吴素英说,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就是这样的一根“稻草”。
来电者在“24小时曾自杀过”或“可能在72小时内采取自杀行为”、“两周内曾自杀未遂,近期可能实施自杀计划”的,都属于高危来电。对这类群体,心理医生通过倾听了解情况,对来电者进行风险评估,再和他一起分析、探讨解决方法,并约定定期随访。
如果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评估来电者有立刻实施自杀行为的风险,也会向警方求助,共同解救自杀人员。
建议
网络消极暗示
可能诱发悲剧
仙岳医院副院长刘发荣说,年轻人相约自杀,主要是寻找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同感,消极的暗示互相影响,有些网友就是这样一拍即合的。
“健康的性格对预防自杀非常关键。”他说,青壮年人群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心理问题严重且没有得到释放和疏导,在遇到挫折时自杀似乎就成了惟一可行的“解决”办法。
抵抗压力也要“从娃娃抓起”,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应该包括从小培养抗压能力。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学分期中的“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阶段,这时家庭、学校、社会都要积极引导,培养他们的健康性格,及时纠正错误观念,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同时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善待自己。
同样的,对于老年人,子女也要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多与人沟通,尤其是空巢老人。
如果发现有心理问题,要及时咨询专家,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些自杀者并不是真的想死,而只是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注。
“自杀有时只是一念之间,过了这个坎就不会再那么想了。”心理医生建议,心里有什么委屈可以向亲友诉说,很多事说开了就轻松了,平时多参加娱乐活动对心理健康也十分有益。
心情不好或有自杀的念头,可以做做深呼吸,放松肌肉,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