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绿化提升,新种植了三角梅等植物。
曾向代说,这是新砌起来的墙垛。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戴懿 通讯员 王小文)客栈门口新砌的花坛、正在重新修复的地板、新砌的墙垛、新种植的三角梅和非洲茉莉球……仿佛暗示着这里即将发生的变化。
没错,“花谜道”客栈老板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发展,19个商家和17个房东共同讨论、设计、监督施工,滨海街道“以奖代补”,“花谜道”景观工程正在施工。这里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最美立体生态绿化社区,不仅是“共同缔造”的体现,还将成为曾厝垵“五街十八巷”的新亮点。
【现状】
被称“花谜道”的村路,绿化美中不足,地面破损积水
古早巷这头链接着喧嚣着的国办街,那头则连接着闹中取静的乡村小路。作为曾厝垵“五街十八巷”的延伸,这条300米的乡村小路分布着19家客栈,保留着最原始的民宿文化氛围。
这条小路在曾厝垵早期的签到盖章本上以及曾厝垵的地图上,就被称为“谜路”。客栈门口、路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花坛,转角不经意给人一个绿色的惊喜。有了花草的点缀,当地人及文艺青年们更愿意称它“花谜道”。
这里有百年老巷的幽静和曲折回转,路口有王母金殿,时常有民俗活动,具有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社区篮球场也在此,不论是当地的村民青年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展现青春洋溢。加上19家客栈的文雅风情,这里俨然是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闽南文艺小村落。
绿化一直是客栈的特色,几乎家家客栈内都有各自的绿化特色,不论是墙上还是院子内,屋外的花坛也种植着不少仙人掌、三角梅、美人蕉……还有一些连客栈老板自己都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但是,有绿化却没规划,花坛杂乱分布,有些花坛是用砖头砌起来,有些花坛还缺了角,看起来别说上档次了,一点文艺气息都没有。卡梅莉亚客栈的店长覃浩荣坦言:“我们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改造是一定要进行的。”客栈老板们都希望能够通过绿化提升,让客栈更具有吸引力。
不仅绿化是一个问题,记者发现这些小路还有不少地面已经破裂,甚至有积水的现象。在曾厝垵社209-215号通道,地面因长期积水还长了青苔,行人经过容易滑倒。
工人在修整路面。
【规划】
商家抱团求发展,打造花园式部落,滨海街道以奖代补
在欢喜客栈的老板曾向代看来,如今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把共同的空间做好,营造一个好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绿化,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花园式部落,这样才有吸引力。”曾向代的观点得到了其他客栈老板和房东们的认可,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方案也得到了滨海街道的支持,成为“以奖代补”的项目。
滨海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美丽厦门”需要大家一起来出力。这里的客栈老板、房东、商户们都很积极主动,关于公共空间如何缔造,他们自己开会讨论,大家献计献策,自行设计方案,找到景观公司挨家挨户有针对性地提交改造方案,“花谜道”的名字也是他们取的。后期建设完成,绿化也将由商户、房东们认养管理。
覃浩荣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大家一样会自行改造,但是可能缺乏统一的规划理念,不仅耗时长,效果说不定还没那么好。如今有了政府的支持,不仅加快了改造的步伐,更坚定了大家改造提升的信心。
对于景观公司提交的设计方案,商家们觉得花草太多太杂,投入太多,不应该是繁花似锦,而应该是清新文艺乐活,建议用最节约的方式实现最好的效果。
【行动】
公共空间大改造,老板自行监督施工,客栈内部也美化
记者走进这个“小部落”,已经看到了正在进行的变化,工人们正在搅拌沙土、水泥,不少客栈的花坛已经做好了。在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客栈老板都对自家范围内的花坛建设进行监督施工,及时提出建议、意见,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
“边调整边改造”是项目施工的一个特点。卡梅莉亚客栈前后共改造了三个花坛,覃浩荣说,门口的花坛设计得比较大,但是我们担心花坛太大,这里倒车不好倒,并建议设计有弧度避免直角造成的危险,景观公司采纳了方案。不少花坛同时还具备休闲座椅的功能,让游客可以坐在街角细细品味“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填补路面时如何避免再次积水,曾向代经常和施工人员沟通,在抹平抬高路面、增设下水井盖的同时,在井盖旁预留了一个缺口,让水流进去。
为了公共空间,不少商家还作出了让步。马克客栈的外围墙是一个直角,在改造中,客栈老板和房东让出空间,将直角改造成了圆弧角,后围墙增设墙垛,待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绿化。
记者看到,外部氛围营造的同时不少客栈也开始完善内部空间绿化。乐乎轩的老板叶竹廷运来黄土准备美化客栈的阳台。卡梅莉亚的覃浩荣说,待外部改造完成后,客栈也将进行绿化提升,让客栈的绿化氛围与部落更加一致。
【特写】
热心村二代
将大家团结在一起
欢喜客栈的老板曾向代是土生土长的曾厝垵人,在施工中,时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和主要实施者,他从三个月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乐乎轩的老板叶竹廷说,如果不是曾向代,或许这个项目难以实施。叶竹廷本不认识曾向代,但是有一天曾向代找上门来,告诉他这个改造方案,并打动了他。
叶竹廷说,曾向代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不仅用相机帮每一家客栈的房前屋后拍下照片,方便查看哪些部分需要改造,还组建了QQ群和微信群,时常向大家征求意见。他还花时间写了项目方案,并找到街道提交方案,得到街道的支持,促进了项目的实施。
景观公司也是曾向代货比三家找到的。在设计方案时,他带着景观公司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咨询客栈的意见,协调改造方案。
曾向代说,做有益大家的事,往往需要大家有所妥协,所以要一家一家去商量。只有做得好了,大家喜欢它,爱它,才会用心养护。
曾向代每天都要到现场监督施工,如果没空,就告知覃浩荣当天的施工进展和注意事项,请他帮忙监督。覃浩荣说,除了项目改造,小巷子里要是堵了车,也都是靠他才能把问题解决,大家都买他的账。
曾向代的热心不只是在这个“部落”的改造。作为村二代,46岁的曾向代曾在国企工作,看到曾厝垵的发展,他依然决定“回乡”创业。客栈常态化经营后,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曾厝垵遗失的历史资料。目前,他已经将收集整理的龙山派曾厝垵创垂堂(曾氏宗祠)的完整历史资料,自费在创垂堂布置展示,让村民可以很直接地了解曾厝垵的历史,也赢得了曾氏宗亲的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