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沙坡尾避风坞实施封闭管理 恢复沿线建筑闽南特色

2015-05-15 07:40:55王协云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沙坡尾如何转型,大家很关注。(资料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

厦港街道已有概念性方案,力争年底初见成效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危婧璟)沙坡尾避风坞实施封闭管理,避风坞内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这一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关注。昨日下午,思明区召开媒体通气会,就这一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通报。据了解,昨日已有三分之一有证渔船签订了补助协议。另外,对沙坡尾片区改造、疍民文化传承、避风坞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有关部门昨日也进行了解释。

【焦点问题1】

如何留住沙坡尾闽南味?

在避风坞封闭、渔船退出、渔民转产转岗后,沙坡尾片区,将如何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成为居民感受“乡愁”之所在?思明区厦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玉萍说,目前街道已委托设计单位针对沙坡尾避风坞的改造提升提出了一份概念性方案,希望年底初见成效,明年有大改观。

据悉,随着避风坞清淤工程的启动,厦港街道拟对避风坞沿线建筑进行“微改造”,对破损的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整理”,恢复沿线建筑的闽南特色。

姚玉萍说,沙坡尾片区的改造提升需要依靠共同缔造的理念,让所有居民来参与。

记者了解到,《思明区老城区私危房翻建解危以奖代补办法》也已经正式出台。根据这一办法,包括厦港街道沙坡尾片区的私危房业主,若有自行改造意愿的,可以在思明区“以奖代补”的补助下,享受设计援助、测绘援助等鼓励政策,自行翻建解危。

【焦点问题2】

为什么要让渔民上岸?

“原始不等于生态。这些渔船停泊在避风坞内,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吃喝拉撒都在水面上,生活垃圾、大小便都直接排入海里,产生了环境污染以及治安、消防等隐患。”针对市民普遍存在的疑问,渔监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释。

自从演武大桥建成通车后,避风坞已经不具备渔港功能。不过,仍有不少渔船长期停靠沙坡尾避风坞内,这样的渔船共计141艘。其中,本地船舶83艘(有证船舶75艘,无证船舶8艘),异地船舶58艘。这些本地有证渔船中,有55艘长期停靠港内未出海,另外20艘也只是偶尔出海。

昨日,住在南溪仔乾街的阮亚婴回忆说:“我小时候,避风坞的水质很好。这几年来,避风坞的环境越来越差,改造很有必要,我们渔民也希望避风坞越来越美。”

【焦点问题3】

疍民文化是否会消失?

有市民提出担忧:渔船退出渔民上岸后,疍民文化是否会消失?对此,厦港街道解释道,疍民是指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的渔民,现在早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疍民,“避风坞的渔民在陆地上都有自己的家,他们的生活已经从海上转移到了陆地上。”

此外,2008年厦港街道为了保护疍民文化,在沙坡尾社区建设了疍民风采展示室,并收集和购买了许多疍民的首饰、衣服、照片等。在今后沙坡尾有机更新中,街道也将寻找合适地址,对疍民风采室进行有机更新,让更多的人了解疍民文化,并传承疍民文化。

【现场】

渔船退出渔民转产转岗

工作启动首日 25艘渔船签约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危婧璟)昨日上午,75岁老渔民阮亚婴早早地来到了厦港街道蜂巢山社区三楼会议室,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在“沙坡尾避风坞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经济补助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四艘船,补助金、奖励金加起来的补助费用超过50万,我真的很满意。”阮亚婴说。

昨日是“沙坡尾避风坞渔船退出、渔民上岸转产转岗”工作启动后的第一个签约日,据了解,沙坡尾避风坞75艘有证渔船(即在厦门渔港监督局登记在册的厦港街道辖区内的小型渔业船舶)可享受补助,昨日已有25艘渔船签订补助协议,占有证渔船的三分之一。记者在厦港街道蜂巢山社区三楼会议室的“一站式服务”现场看到,现场张贴了醒目的办理流程,厦门渔港监督局、沙坡尾边防派出所、厦港街道和各社区的工作人员都集中在这里,相关手续可一站式办齐。

值得一提的是,厦港街道还为转产转岗的渔民提供转业培训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让渔民上岸转产后能有一技之长。昨日在“一站式服务”现场,厦港街道劳动保障所张贴了近80个岗位的招工信息。记者注意到,这些工作岗位的年龄限制较少,有的岗位可接受60岁以内的员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