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手利用乒乓球演示堆叠和埋入功能。
两台关节式机械手同手同脚很有趣。
正在完成焊接作业的机器人。
重物码垛机器人搬起箱子像搭积木。(本组图/记者 王火炎 张奇辉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露虹)机器人,可以说是本届工博会上当仁不让的“明星”。在昨日举办的工博会配套会议——2015智慧自动化产业两岸大趋势论坛传递了这样一个声音:两岸在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两岸专家、学者需携手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机器人将取代1/3工作
台湾大学智能机器人及自动化国际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罗仁权,深耕机器人研究领域多年。他指出,伴随工业4.0的推进,以及全球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紧缺,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度地增长。工业机器人正改变制造业的人力生态,“机器人进入生产线,可以进行一些重复的、单调的工业劳动,我们预测,未来十年,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
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人
当然,机器人不会完全取代人。“毕竟,一些高端的、关乎人类情感表达的工作,机器人是没办法做的。”罗仁权预计,人机协同将是工业生产的普遍现象。此外,罗仁权特别提到了服务型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充当保姆、护士等角色。”在他看来,服务型机器人的数量将大幅超过工业机器人,也就是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
两岸携手抢抓“机器人红利”
机器人市场商机无限,如何抢抓“机器人红利”?一个紧迫的问题是,与欧美国家相比,大陆和台湾都缺乏机器人制造的最核心技术。对此,“两岸携手”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多位专家指出,两岸机器人产业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两岸需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与路径,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人机协同规范制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多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专访】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振明:
厦门可生产“异形”盾构机
许振明
昨日的工博会厦工机械展位上,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振明变身“讲解员”,向到访的客商和媒体记者介绍厦工机械的最新产品。厦工的展位不小,展品包括为厦门地铁建设量身定制的“成功号”盾构机、可遥控下矿井的无人驾驶装载机,以及使用清洁能源的挖掘机等等,一圈下来,许振明满头大汗。他说,这些展品,可以理解为厦工机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果。当“新常态”来敲门,“中国制造2025”成为热词,作为龙头企业的厦工机械,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多样性,抢占产业制高点。
许振明表示,下一步,厦工将加大力度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建设。
谈拳头产品 盾构机将助力地下建设
记者:随着厦门地铁建设的推进,盾构机可以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厦工生产的盾构机有什么特点?除了地铁建设,盾构机还将应用于哪些领域?
许振明:2013年,厦工股份在厦门本部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厦门厦工中铁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厦工中铁”),厦工股份占51%股权。厦工中铁研制生产盾构机(含异型盾构)、顶管机,服务福建省地铁施工建设及城市地下管网施工,能生产适应于复杂(包括跨江跨海)地质的跨海泥水盾构机。目前,厦工中铁已与厦门隧道建设部门签订11台套盾构机用于厦门地铁施工,其中8台盾构机已交付使用。
整体性能上,我们生产的盾构机与进口盾构机不相上下,局部性能甚至更佳,且由于设计时更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我们的盾构机更适用于国内施工。除了常见的圆形挖掘盾构机以外,我们已经能够生产“异形”的盾构机,任何宽度、长度的地铁工程,厦工中铁的盾构机都能够实现。目前,我们在跟其他地区的地铁项目洽谈,准备把厦门作为盾构机出口东南亚的基地。
盾构机除了在厦门地铁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外,接下来也计划在公共管廊建设中有所贡献。厦门市已成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厦工作为国家重点生产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骨干大型一类企业,将助力厦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此外,我们的盾构机产品在地下停车场建设上也非常好用,它可挖掘面积巨大的停车场,而且安全性能好,节约人力成本。
谈转型升级 将开发更智能化的全系列产品
记者: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在转型升级上,厦工有哪些举措?下一步,厦工又有哪些计划?
许振明:我们这次展出的产品,可以说是转型升级的成效。除了刚才提到的盾构机,还有无人驾驶的装载机和使用清洁能源的挖掘机等等,这些产品都和现有的大趋势相契合,属于高端制造业的产品。产品的技术也都是由我们自主研发的,而且,相较同行业来说,我们更早涉足这些领域,像以天然气为动力的LNG工程机械,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发的,去年就开始投放市场。此外,无人驾驶装载机只是我们智能化发展的第一步,我们还将加快自主开发智能化高效电液控系统,开发更加智能化的全系列产品。
接下来,厦工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近年来受煤炭、冶金、房地产行业低迷等多方面影响,工程机械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我想,“一带一路”如果能把周边国家的工程项目启动起来,让周边国家成为中国之外的第二个工地,无形中就可以把产能转移到国外,这对工程机械肯定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还将紧抓“自贸试验区”机遇,因为自贸试验区建成后,将有利于我们产品的进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