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洗手可预防手足口病。
厦门晚报讯(记者 苏奇 通讯员 陈赟 李琪彬 罗超)近日,记者从厦门各大医院儿科就诊情况看,手足口病有抬头之势。市疾控中心也发布疾病预报,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手足口病。
不过,医生告诉记者,有极个别市民前来咨询“孩子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手足口病”,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市民不要听信传闻,还是要正确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进入手足口病多发季 3岁以下孩子风险增大
市疾控中心提醒,4月份厦门将逐步进入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的发病风险将逐渐增大。
市中医院儿科主任杨一民说,每年春夏之交是手足口病高发季,从近一两周时间接诊情况来看,手足口病患儿就诊量确有较明显增多,以急诊患儿为主。
同时,第一医院手足口病患儿也有较明显增多,但就诊患儿多为轻症。
手足口病一般2-3年就会有一个“小流行”,因为患儿患病后,次年体内会有抗体,但过几年,抗体抵抗力下降,便可能再度出现小高峰。专家介绍,后续就诊患儿有越来越多的可能。
随意注射丙球蛋白 或干扰孩子自身形成抗体
近日,市民王小姐听说“打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孩子手足口病”,就到医院想给孩子打一针。对此,医院的儿科专家明确答复“这不可能,根本不科学”。记者采访厦门几大医院的专家,他们也给出否定答案。
杨一民说,丙种球蛋白并未纳入国家关于手足口病的指南当中。丙球蛋白确实被纳入重症手足口病救治中,但在预防方面并不建议使用。因为随意注射丙球蛋白会给身体带来潜在的伤害。首先,丙球蛋白是血液制品,其安全性就是一大潜在风险。而且,儿童正处于自身免疫功能不断健全与完善的阶段,自身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若随意注射丙球蛋白,会干扰孩子自身抗体的形成,还可发生过敏反应。
【预防】
注意卫生,少去公共场所
预防手足口病,还是要遵循传统的预防手段。建议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婴幼儿的尿布、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和消毒;婴幼儿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本病流行期间(4-6月)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
【辨别】
手足口病出疹
与痱子、水痘有别
夏季,儿童易生痱子,应与手足口病相区别。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告诉记者,手足口病出疹有明显特点,与痱子较容易区分。手足口疱疹发病部位分布多为离心型的,表现在四肢末端、口咽部、肛周等出现皮疹,多为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而痱子一般全身都有分布,多见于头面部、前额、颈部、前胸及臀部等。手足口病的疱疹是分散的,痱子通常是成片出现的斑疹,痱子间的皮肤也会发红。此外,手足口病的疱疹不痛不痒,但会出现发烧、流口水等症状;痱子有发痒及轻微的灼烧感,易形成囊肿和毛囊炎。
杨一民说,手足口病和水痘表现也很不一样,水痘的皮疹往往是向心型分布,从脸部、颈部往躯干,然后四肢发展,所以水痘的发展是从上到下的,以躯干为主,且水痘相对较大,呈绿豆、黄豆粒大小的亮亮的水泡。
另外,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都是同一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临床表现不同,发病部位也有所区别。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软腭上和扁桃腺、悬雍垂上,有发热、咽痛症状,初期是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多数可见丘疹、疱疹和溃疡同时存在,孩子往往因为咽痛而流涎、拒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