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一束鲜花寄托思念 昨日厦门26.6万人次参加祭扫

2015-04-05 10:09:05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昨日祭扫总人数 266345人次

同安安乐永久墓园 8万多人次

薛岭山墓陵园 57081人次

天马山中华永久墓园 51000人次

大多市民文明祭扫,仅用鲜花寄托哀思。(本报记者 张奇辉摄)

昨日,一位少年扫墓时擦拭墓碑。(本报记者 张奇辉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郭瑜芬 何无痕)伴随着炎炎烈日,为故去的亲人带上一束鲜花,擦拭碑面的尘土,昨日,26.6万多人次的庞大数字,掀开了清明小长假岛内外祭扫高峰的序幕。

昨天祭扫人数之多出乎墓园管理人员的意料,祭扫的方式比往年也发生了变化,市民手中的纸钱纸人变成了鲜花。

为了宣扬文明扫墓的理念,薛岭山墓陵园昨日上午特地在入口处举办了签名活动,市民只要支持文明祭扫的观念,并签上名字,便可以拥有一枝鲜花。

而在天马山,墓园管理处从去年开始就设立了“鲜花超市”,生意颇为红火。工作人员说,才早上9点多,已经卖出40多把,估计一天能卖出80、90把鲜花。“去年鲜花一天差不多就40把的样子,今年翻了一番。”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鲜花之外,有些人还带来了逝者生前喜爱的东西。有家属会在墓前放上点着逝者生前喜欢的香烟,有的家属在墓碑前摆了多个塑料杯,倒满白酒。

【故事】

一位伟大母亲

用遗体和角膜遗爱人间

    前天上午,2015年厦门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在海沧文圃山恩泽园举行。(本报记者 姚凡摄)

本报记者  程午鹏

去年6月13日,郑先生的妻子林女士因病去世,生前立下遗嘱,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郑先生支持妻子的决定,但当妻子去世时,他再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悲痛,远赴上海找了一份新工作,并刻意回避回到厦门,女儿也交给姐姐照顾。

今年清明节前,郑先生终于下定决心回到厦门,在清明节那天带女儿去看望妻子,并告诉女儿,她的母亲是一个好人,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笑着爱你

他笑着陪妻子走完最后的路

夫妻生活,肯定有争吵和怄气,但如今在郑先生的心里,对妻子的一切记忆都是美好的。

周日清晨,阳光从树梢洒下来,妻子还在睡觉,郑先生带着女儿去爬山。在山上打个电话给妻子,得知早饭已做好。郑先生和女儿下山回家,餐桌前,一家人幸福地吃着早餐……这样的美好时光,在2013年底戛然而止——郑先生的妻子林女士被查出肺癌晚期。当时,林女士刚满30岁,两人才一起走过婚姻的第9个年头。

郑先生和妻子一直都有参加无偿献血。在商量“身后事”时,林女士想到了遗体捐献的事情,郑先生也觉得很有意义——妻子一生短暂,遗体捐献也算是稍微弥补了人生遗憾。

在林女士住院治疗期间,郑先生紧紧地陪伴着。在妻子面前,他从不哭泣,总是露出微笑。朋友问他,为什么不流泪?郑先生说,妻子已饱受病痛折磨,眼泪只能徒增悲伤,微笑着面对,至少能给妻子在最后的日子一丝安慰。

不离不弃

他在捐献墙预留自己的位置

越接近生命的终点,林女士对遗体捐献的信念就越坚定。林女士老家在漳州,郑先生老家在宁德,长辈和亲人思想传统,对遗体捐献多少有抵触的情绪。郑先生既要满足妻子心愿,又要尽可能地尊重长辈的意见,处于两难境地。

林女士去世的前两天,病床上的林女士叫来同学和亲戚,避开丈夫郑先生,口述遗嘱,并且拍下视频录像,其中就有关于遗体捐献的内容。去世前,林女士抓着自己父母的手,叮嘱遗体捐献的事情。

去年6月13日,林女士去世,医生为她做了眼角膜移植,亲人朋友悼念后,遗体被送往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春晖堂,专门用来纪念这些为科学事业奉献的人们。春晖堂里有两面墙壁,记录着遗体捐献者的姓名,医学院老师让郑先生选择墙壁上的位置。

郑先生看到墙壁上已有不少人的名字,其中包括祖孙三代,有些人还预留了位置。郑先生也做出决定,对医学院老师说,选两个位置吧,一个给妻子,一个留给他。

郑先生记得,林女士生前曾问他:“我走了之后,你会怎么办?”郑先生回答:“我会经常去看你!”看着厦门大学医学院为林女士立的碑文——无言导师,以及旁边预留的空位,郑先生很欣慰:“生前没有骗过你,你走后我也绝不会骗你!”

一名七岁男孩

用器官延续七个“生命”

本报记者 程午鹏

7岁的小男孩小鑫因病去世,身体器官无偿捐献,器官移植拯救了7个人。清明节,父母对他无比思念。但是,想起因移植器官而获得拯救的人,他们似乎看到,儿子还活在这个世上。

拯救:儿子的器官捐给七个人

如果儿子还在,他应该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回家,安溪县的李先生这么想。

去年,年仅7岁的小鑫患上了脑部疾病,去泉州的医院检查后,又送来厦门治疗。2014年7月31日,小鑫去世,父母通过厦门市红十字会,在厦门将小鑫的器官无偿捐献。

“肾脏、肝脏、眼角膜,一共可以帮助7个人。”今年40多岁的李先生说到这里,提高了声音,显得很激动。李先生和妻子只有初中文化,刚开始,他们对器官捐献并没有多少概念,一名在厦门政府部门工作的亲戚给了他们这个建议。其实,老家的很多亲戚不赞成器官捐献,但是思考再三,李先生还是做出了器官捐献的决定。

缅怀:他们希望领养一个孩子

小鑫的名字刻在了海沧文圃山恩泽园门口的纪念碑上,在前天的厦门市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中,李先生和妻子以及亲戚,特地从安溪赶来厦门,悼念小鑫。

小鑫器官捐献后,遗体在厦门火化,小鑫也成为他们家族中第一个没有采用土葬方式安葬的人。

李先生在泉州开出租车,妻子因为颈椎方面的疾病只能在家打零工。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出嫁,因为来自传统观念深厚的地方,他们总觉得需要一个男孩作为“顶梁柱”,所以后来生了一个儿子。至今,李先生和妻子仍未走出失去儿子的阴影,每次回到家里,他们就觉得少了些什么。

不过,一想到移植了儿子器官的病人获得了新生,李先生就会觉得很欣慰,似乎看到儿子还活在这个世上,只是无法和他们联系罢了。

李先生和妻子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领养一个孩子,组成一个圆满的家庭。

【现场】

战乱割不断血缘情 华侨空墓陪伴父母

本报记者 何炳进

昨日上午,艳阳高照,天马山的阶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个小女孩的陪伴下爬到了半山腰,在两座墓碑前停留下来。这位老人叫林友仁,今年84岁,每年清明节都会准时到此扫墓。

“左边是我哥哥的墓碑,他是印尼华侨。”林友仁手摸着墓碑,发现上面的字有些褪色,正琢磨着弄点涂料重新装饰一下。

记者发现,林友仁哥哥的墓碑上只有出生年份,没有逝世年份。“这是我哥哥在世的时候自己写的墓碑,包括我父母的墓碑,他都写得很工整。”1993年,林友仁的哥哥从印尼回国,在天马山安葬了父母。晚年的他也给自己买了一块墓地,紧挨着父母的墓碑,意在陪伴父母。

林友仁的父亲早年去印尼打工,但不幸英年早逝,骨灰被人从印尼带回福建安葬。20世纪30年代,年仅13岁的林友仁哥哥为了逃避战乱逃至香港,随后跟随父亲的足迹去印尼投靠亲戚,结果就在那边定居了。

“我哥哥在印尼去世之后就在那边安葬了,但这边的空墓依然一直陪着父母。”林友仁每到清明节,就会带上自己的儿孙,到此为哥哥、父母扫墓。

“哥哥在印尼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孙后代,但我们都还有联系,偶尔他们也会回国探亲。”林友仁称,两兄弟的家人目前依然联系密切。

>《6300座坟墓 三成多“欠费”》后续

本报报道后 近300市民自觉缴费

本报讯(记者何无痕)3月19日,本报曾报道薛岭山墓陵园面临的一个头疼问题——6300座坟墓中,有三分之一没有缴纳墓地管理费;21663个骨灰位中,也有十分之一没有缴纳寄存费。不过,最近这一情况却悄悄发生了改变。昨日,记者从薛岭山墓陵园了解到,在看到报道后有近三百个市民自觉前来缴纳费用。

“真的很谢谢你们,许多市民在看到报道之后都主动前来缴费,还跟工作人员道歉,说之前不知道还需要缴费。”昨日上午,薛岭山墓陵园的李站长告诉记者,自从3月19日的报道出来后,就有市民陆续赶来缴纳拖欠的墓地管理费或骨灰寄存费,截至昨日已有近三百名市民来缴纳了拖欠的费用。

“就在前天,还有一个市民的骨灰寄存费只缴纳了1997年到2007年的费用,看到厦门日报的报道后,他特地赶来补交了这9年没缴纳的90元寄存费。”李站长说。除了本地市民,也有身在海外的华侨趁清明扫墓的机会缴纳费用。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在民政部1992年发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有明确规定,经营性公墓的护墓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20年。而目前外地多个地方都出现了墓地20年缴费“到期潮”,至少有数万墓穴的缴费期已到,都面临续交问题。不过,薛岭山墓陵园表示,出于人性化的考量,对于没有及时缴费的市民,他们也极少催促,“也希望能借用你们媒体的力量提醒市民们能够自觉缴费。”

【同步】

各界人士 缅怀英烈

市边防支队船艇大队官兵举行海祭活动。

本报讯(记者 汪长福 薄洁 通讯员 叶明亮 林锋 薛剑 李俊灼赵志贤)清明前夕,厦门各界人士用各种方式缅怀革命英烈。

3日上午,厦门边检总站东渡站民警来到厦门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英烈敬献鲜花,参观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边检民警们面对鲜艳的党旗和庄严的英雄纪念碑高声宣誓,重温入党、入警誓词,铭记入党、入警誓言,激发爱党、爱国热情。

同一天,市边防支队船艇大队官兵举行海祭活动,深切缅怀英烈。伴随着长长的汽笛声,官兵手持菊花,肃立默哀,并将花瓣撒向大海,寄托哀思。

日前,何厝边防派出所组织官兵及辖区何厝小学师生,开展“弘扬英烈精神、争当忠诚卫士”主题纪念活动。

4月1日上午,海警三支队和海沧地税局的党员代表来到驻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两岸蔡厝人 共祭蔡复一

本报讯(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蔡江沈)敬献花篮,敬献供品,上香祭拜……来自金门蔡厝、翔安蔡厝及厦漳泉的200多名蔡氏宗亲日前齐聚翔安内厝小盈岭,在蔡复一陵园举行海峡两岸共祭明代爱国将领蔡复一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蔡复一家乡金门县蔡厝村的乡亲就有十几名,前来祭祀的宗亲最小的只有3岁,最年长的有80多岁了,他们提前一天从金门渡船到厦门。

据悉,蔡复一,字敬夫,号元履,金门县蔡厝人,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其一生以“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为座右铭,学博才高,著有《豚奄全集》、《毛诗评》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