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战乱割不断血缘情 华侨空墓陪伴父母 本报记者 何炳进 昨日上午,艳阳高照,天马山的阶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个小女孩的陪伴下爬到了半山腰,在两座墓碑前停留下来。这位老人叫林友仁,今年84岁,每年清明节都会准时到此扫墓。 “左边是我哥哥的墓碑,他是印尼华侨。”林友仁手摸着墓碑,发现上面的字有些褪色,正琢磨着弄点涂料重新装饰一下。 记者发现,林友仁哥哥的墓碑上只有出生年份,没有逝世年份。“这是我哥哥在世的时候自己写的墓碑,包括我父母的墓碑,他都写得很工整。”1993年,林友仁的哥哥从印尼回国,在天马山安葬了父母。晚年的他也给自己买了一块墓地,紧挨着父母的墓碑,意在陪伴父母。 林友仁的父亲早年去印尼打工,但不幸英年早逝,骨灰被人从印尼带回福建安葬。20世纪30年代,年仅13岁的林友仁哥哥为了逃避战乱逃至香港,随后跟随父亲的足迹去印尼投靠亲戚,结果就在那边定居了。 “我哥哥在印尼去世之后就在那边安葬了,但这边的空墓依然一直陪着父母。”林友仁每到清明节,就会带上自己的儿孙,到此为哥哥、父母扫墓。 “哥哥在印尼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孙后代,但我们都还有联系,偶尔他们也会回国探亲。”林友仁称,两兄弟的家人目前依然联系密切。 >《6300座坟墓 三成多“欠费”》后续 本报报道后 近300市民自觉缴费 本报讯(记者何无痕)3月19日,本报曾报道薛岭山墓陵园面临的一个头疼问题——6300座坟墓中,有三分之一没有缴纳墓地管理费;21663个骨灰位中,也有十分之一没有缴纳寄存费。不过,最近这一情况却悄悄发生了改变。昨日,记者从薛岭山墓陵园了解到,在看到报道后有近三百个市民自觉前来缴纳费用。 “真的很谢谢你们,许多市民在看到报道之后都主动前来缴费,还跟工作人员道歉,说之前不知道还需要缴费。”昨日上午,薛岭山墓陵园的李站长告诉记者,自从3月19日的报道出来后,就有市民陆续赶来缴纳拖欠的墓地管理费或骨灰寄存费,截至昨日已有近三百名市民来缴纳了拖欠的费用。 “就在前天,还有一个市民的骨灰寄存费只缴纳了1997年到2007年的费用,看到厦门日报的报道后,他特地赶来补交了这9年没缴纳的90元寄存费。”李站长说。除了本地市民,也有身在海外的华侨趁清明扫墓的机会缴纳费用。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在民政部1992年发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有明确规定,经营性公墓的护墓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20年。而目前外地多个地方都出现了墓地20年缴费“到期潮”,至少有数万墓穴的缴费期已到,都面临续交问题。不过,薛岭山墓陵园表示,出于人性化的考量,对于没有及时缴费的市民,他们也极少催促,“也希望能借用你们媒体的力量提醒市民们能够自觉缴费。” |
相关阅读:
- [ 04-05]福建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清明祭扫活动
- [ 04-06]清明祭扫出现新现象 扫描二维码也能缅怀先人
- [ 04-06]鞭炮换鲜花寄托哀思 福州多处现文明祭扫新风
- [ 04-05]厦门清明祭扫:网上祭很火爆 生态葬很冷清
- [ 04-03]清明祭扫公交线路均增加车辆 市民可按需要选择
- [ 04-03]公祭英烈慰忠魂,心怀感恩有作为
- [ 04-01]平潭清明祭扫高峰期陵园各路口都实行交通管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