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信任 海沧自贸区建设台胞不缺席 “当年从厦门离开的时候,我才6岁。我还记得当时轮船开往台湾,渐行渐远。我看着码头那一排红房子渐渐模糊,儿时的记忆一直在我脑海里,好像定格不动了一样。”提起曾经的故乡,欧晋德仿佛陷入了沉思。幸而随着两岸交流往来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常常往来于两岸的欧晋德,今年年初才又造访了海沧。 1990年9月1日,随着海新路开工典礼的爆破声一响,宣告海沧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揭开序幕;1995年4月11日,海沧首家台资企业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投产,海沧工业开始腾飞;2009年5月6日,由台商太太牵头成立的志工服务队在海沧成立,海沧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渐遍地开花;2014年4月,全国首个“两岸义工交流合作工作室”在海沧正式成立……25年来海沧的发展离不开两岸的共同努力,而如今迎接“自贸区”时代的海沧,台湾同胞同样不会缺席! 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实践中,台商台胞共同参与“厝边”建设,越来越多的台胞在“第二生活圈”共同建设美丽新家园。欧晋德在受访时表示,他到海沧参访时,知道有很多台湾人在这里。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台商都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积极参与其中。只因为在这里,“听到的东西,说出的话,都是和在家里一模一样的”。欧晋德认为,在社区营造的部分,台湾已有长足的经验。让居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愿意为所需去发挥所长,才能提高参与的自主性。尽管两岸在法律制度上略有不同,但社区却可以是一个自由的平台。无论是在社区建设,还是自贸区,都应该秉持着开放的心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才能融合到一起。 与世界接轨 在地文化是联结两岸的纽带 “自贸区”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海沧要更加与国际、与世界接轨。在迎接自贸区的工作中,台商也从自身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开拓思路、脑力激荡,为厦门自贸区建设献计献策。欧晋德认为,在这过程中,台湾大有可为之处。 首先,海沧拥有依托于厦门的广阔腹地;其次,海沧拥有较高人文素养水平,这将为台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上的动力。欧晋德认为,有一些台商对到大陆投资有顾虑,实际上,走向国际化是必须的过程。两岸就应该联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够一起赚世界的钱,这样的思维必须持续贯彻下去。“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新兴产业炙手可热。再加上有庞大的市场前景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讯产业、资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未来都有可能成为两岸在海沧自贸区中合作的重点项目。” 海沧的青礁慈济祖宫,是保生慈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闽台文化积淀深厚。2011年10月,海沧青礁慈济宫还被国台办批准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自去年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以来,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闽台文化生态村雏形已现,广大台胞在此找到了乡愁,也纷纷加入到共同缔造的行列。“毕竟,有新的东西进来固然是好事,但新的东西不能是一味压倒性的。”采访过程中,欧晋德也强调,自贸区时代来临,海沧的经济腾飞指日可待,但是,在在经济发展即将突飞猛进的同时,海沧区如何保存在地文化,尤其是维系两岸同胞情谊的民间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
相关阅读:
- [ 03-23]专家在海沧解读自贸区:不是免税天堂 是改革创新试验区
- [ 03-23]厦门自贸区已经引进企业194个 注册资本37.7亿元
- [ 03-23]澳洲海鲜将大举入厦 借道福建自贸区撬开华南市场
- [ 03-21]厦门自贸区即将正式挂牌 投资商有望坐享实惠
- [ 03-21]聚焦自贸区 海沧“台商看自贸区”活动昨日举行
- [ 03-21]国家旅游局支持福建自贸区旅游业开放
- [ 03-20]自贸厦门片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 市领导亲自授课
- [ 03-20]闽自贸区厦门建设培训班开班 厦或借鉴新加坡模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